四季耕耘育桃李,致敬每一个炳如日星的你

识课程 2024-09-10 17:44:33

本文共5658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编辑/王璐 统筹/孙习涵

教师以平凡之躯,执教育之笔,为我们每一个人点亮了心灵的明灯,照亮了成长的道路。值此教师节之际,本文以教育家们的崇高典范为镜,向天下所有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凉风至,秋意浓,第四十个教师节也应约而至。

步入2024年,教师节的华章聚焦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大舸中流下,两岸青山移。立三尺讲台而为国的辈辈燃灯者因为不同的历史贡献、行为风范而伟大,也因为相同的热爱而伟大,深刻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真谛。

靠近这些光芒四射的灵魂,就如同拥抱了心灵的灯塔,引领我们穿越知识的海洋,勇往直前。

值此教师节之际,本文以教育家们的崇高典范为镜,向天下所有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们,以平凡之躯,执教育之笔,为我们每一个人点亮了心灵的明灯,照亮了成长的道路。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蔡元培 / 孜孜救国的教育斗士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

以学术为舟,道德为帆。怀着“学术救国,道德救国”信念,蔡元培一生矢志不渝地航行在救国兴邦的壮阔海域,将满腔热血倾注于教育沃土。

1902年,发起中国教育会,创立爱国学社与爱国女学,为时代培育希望之花。

1907年,以不惑之年远赴德国深造,回国后毅然肩负起教育总长的重任,亲手绘制教育改革的蓝图,制定现代教育制度,提出学制革新、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壮举,更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为青年学子开辟了一条通往世界的道路。

1917年,执掌北京大学之舵,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激励学生以求知为志,以报国为心。

动荡时局之下,而蔡元培致力于为学子提供一方汲取知识、抚慰心灵的净土,他除积弊、废旧制、开新风,秉持开放的学术精神,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主张新旧思想“兼容并蓄,美美与共”,以美育之光,照亮人心。

陶行知 / 乱世许国的平民教育家

“活的教师”能用“活的方法”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有人言“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在民国乱世的风雨中,陶行知如灯塔般照亮了基础教育前行的道路,预见了今日中国教育的变革蓝图。

陶行知深信“教师最重要”,视教师为社会与民族的灵魂工程师,他们不仅塑造着下一代的命运,更关乎国家的兴衰治乱;倡导“活的教育”,鼓励教师以生动的教法和真挚的情感,培养出具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学生。

秉承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将教育从书斋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启了教育平民化、实践化的新纪元。他尤为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念穿越时空,成为今日教育领域的金科玉律,激励着无数师生追求真知、践行诚信。

面对重重困难,陶行知毅然创办育才学校,坚持免收学费与生活费,虽屡遭资金困境,却从未放弃。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精神,为中国平民教育倾注毕生心血。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叶圣陶 / 温良恭俭的教学艺术家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圣人陶钧万物,师道即知即行。

他,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支持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新华字典》;

他,引领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之路;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等教育理念。

初为人师,叶圣陶便展现出非凡的教学智慧与坚韧不拔的自学精神,备课严谨,自学不辍,勇于适应。

小学教师的经历,让叶圣陶逐渐诞生鲜明的教育主张:为人师者不要陷入理论的高深,而是要处处连接社会;不要追求教科书式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要要植根时代的变革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

叶圣陶的一生,是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生动诠释,其贡献不仅在于文学与教育的双重辉煌,更在于那份对教育本质深刻洞察与不懈追求,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石。

吴玉章 / 无问西东的追光者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一生奋斗为真理,一生志业为教育。以教育开化人才,以人才引领革命。吴玉章坚信教育是救国启民、兴国强邦的必由之路。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912年,他发起并组织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鼓励中国青年学生赴法留学,学习先进科技和文化知识,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在吴玉章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反对机械搬用外国经验。他强调教育要走向大众化,向工农开门办学;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要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玉章的一生是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始终胸怀“人民”二字,把用心办好人民的教育作为自己的毕生志业。

毛泽东曾赞誉他“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他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林崇德 / 严慈相济的思维守护人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我的岗位,将坚守在三尺讲台旁,我的足迹,却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我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我的青春,却千百倍千百倍地延长。”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曾写下这样的诗行,表达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珍惜和尊重。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林崇德人生一大乐事。上了讲台,他就兴奋,甚至“不讲课就憋得慌,见不着学生就难受”。在他看来,“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老师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但这种爱也需“严慈相济”。

林崇德深知,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因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从求学时代起,“无他,唯勤奋尔”便成了他的人生信条。在他的工作日程里,没有所谓的休息日,只有对知识的无尽探索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他不仅在认知过程、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深入研究了社会性、品德发展、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科能力、教师素质、学生核心素养等教育应用领域,为推动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斯霞 / 童心母爱的小学教书匠

我为一辈子当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天气降温,斯霞把家里所有能穿的都拿来,让孩子先穿上抵御寒冷;下雨天,校门口积水,她早早地站在校门口把孩子一个个背过来,放学再背过去;“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批斗,被安置在厕所和厨房里整天劳动,但她说:“劳动倒是没有什么,最使我伤心的是不让我教书了,不让我跟学生接触了。”调离到教材编写组工作,去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岗位。斯霞却一心要回到学校,实现自己“一辈子当小学老师”的诺言。

斯霞的一生,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告白。她不仅教书育人,更以身作则,设立“斯霞奖学金”,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对教育的热爱与奉献。

斯霞把自己教育实践中的感悟和思想总结为四个字:童心母爱。在她的大理石墓碑上,仅仅镌刻一句简短的碑文:“我为一辈子当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

叶澜 / 教育转型研究的领路人

教育是教天地人事,与生命自觉!

一生致力于“生命·实践”教育学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叶澜坚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之间的深刻交流与共鸣。因此,她以“生命”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体系,强调要激发课堂、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生命活力,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下自由成长、绽放光彩。

在她的引领下,“新基础教育”实验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成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一股重要力量。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创造带给老师、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等观点,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从教六十余载,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以教育学为志业,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实践。

在她的眼中,教育学是一门为人类更美好而生的学问,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挑战。因此,她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热爱,不断追求学术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创新。

李吉林/ 情境教学的一线实践人

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向我涌来,教师必须是一个不倦的终身学习者。

长达60余年都与孩子一起快乐生活——这是李吉林献给教师职业的情书,也是她爱孩子比海更深的注脚。

因为爱,她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深恶痛绝,倡导在教学上突破条条框框,鼓励孩子们发展活泼、善良的本性,通过亲近生活和亲近大自然的方式学习成长。

为了孩子们能在作文中生动地描述日出,她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到达白天选好的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寻找老黄牛、大水牛……

她以一线教师之身,为教育一线提供了一种叫“情境教育”的范式,创造性地把儿童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同时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全球公认的近现代教育教师实践性理论的典范。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不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她还将其推广到其他学科以及学校的各种活动课之中。她认为,优化的情境能促进儿童情感和潜在智慧的发展,因此她努力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思、行、冶。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霍懋征 / 矢志不渝的“国宝”教师

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骄傲!

有一天,退休在家的霍懋征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激动的声音:“我可找到您了。您就是我的亲娘啊!”霍懋征一下愣住,问:“您是不是打错电话了?”“没错,霍老师,您就是我的亲娘,没有您也不会有我的今天。”“那您贵姓?”“我姓何。”“你是何永山?”“是我,是我。”

何永山上学的时候,是学校里出了名的“淘气鬼”……

被周总理称为"国宝"的霍懋征,她的很多教育观念和行为,穿透半个世纪,依然闪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对自己60年教师生涯的总结。

上世纪50年代起,霍懋征在语文、数学教学中独创"讲读法",以讲为主,以读为辅,抓住教学规律的重难点,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于漪 / 以言传情的人民教育家

教师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我一辈子做教师,也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纪录片《师道》的启幕篇章,于漪老师以温婉而坚定的声音道出了教师职业的真谛:“教师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我一辈子做教师,也一辈子学做教师。”

自青春岁月起,她便以一盏青灯、一方书桌为伴,潜心探索“以言传情,以语动心”的教学艺术,将每一堂课雕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七十年讲台春秋,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她以不变的热情与执着,书写着教育的华章。

于漪的教学风格独树一帜,她善于将每一节课都精心打造成艺术品,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她的语文课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两千余节公开课,犹如璀璨星辰,引领后学。为什么于漪的语文课会让很多学生一辈子难忘?因为,她总能让“躺在纸上的文字站起来”。

岁月流转,岗位更迭,于漪老师那份“塑造灵魂,为国育才”的初心却历久弥坚。她深知,教育的每一分耕耘,都关乎国家兴衰、人民福祉,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凡的力量。于漪老师,以她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师者大爱,何为教育之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顾明远 / 温良真挚博爱的“教育老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教育泰斗顾明远,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执着,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作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奠基者,他不仅深耕于学术田野,更以满腔热忱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之中。

“而今耄耋之年,仍踌躇满志,壮心未已,奔波于山隅海角,笔耕于月下灯前。”他深知教育乃国家之根本,民族之未来,秉持“以文化人”的情怀,坚信教育的力量能够点亮心灵、启迪智慧、塑造人格。也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一线,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与卓越才能的未来栋梁。

他将关爱与尊重融入每一个教学瞬间,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心灵之路。积极倡导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为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事迹与精神,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无数学子的心田,激励着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叶嘉莹 / 终身为教对的文化掌灯人

师道——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她说:“我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

她说“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

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

她曾有两个朴素的愿望:

90岁生日时她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95岁时她又提起另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

对诗的俯拾是她一生的平仄,立于讲台的每一次讲授都是心灵的碰撞。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以“书生报国”的情怀,将教书育人报国的最佳方式。转蓬万里,情牵华夏,四海弘文,既是诗词所蕴含的感动和对她的召唤,也是她将诗词的感发力量传递给中华民族的青年一代,还是希望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的担当。

千年传灯,日月成诗。课堂上,叶嘉莹将复杂的诗词理论化为生动的故事,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古典文化的魅力。她以自己的才华和热情,点亮了无数学生的心灵之灯;也以自己的奉献和担当,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桐花万里丹山路,新风雏于老凤声。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关键引导者,手中的粉笔不仅仅是书写知识的符号,更是绘制未来的工具。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编辑 | 王璐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