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是清代的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留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文学著作。
袁枚在吃的方面极有研究,他“吃货”的名气,丝毫不亚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随园食单》 图源:美术报
一
辞官前一年,袁枚用三百两银子买下金陵城郊的一座废旧庄园,这座庄园原为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园林,也就是《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前身。曹家没落后,园林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名“隋织造园”、“隋园”,后隋赫德又被抄家。
袁枚买下园子后将“隋园”更名为“随园”,他“随高置楼、随溪建亭、随涧搭桥、随流作舟”,随心随性,快意人生。随园不设围墙,每逢佳节游人如织,成了当时闻名江南的“网红打卡点”。
对饮食的重视和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在随园中,袁枚遍集天下美食名点,编辑成册,名为《随园食单》,记述菜肴、饭点和茶酒共326种,简直是一部“吃货”的大辞典。传入日本后,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华烹饪的圣书”。
《随园食单》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须知单和戒单,集中表现了袁枚的治味的理论思想。“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袁枚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十四个注意事项。从食物性能、时节、洗刷、食材搭配、用火、上菜次序等,全面阐述了烹饪的基本理论,可以作为饮食的通用法则。
第二部分是菜谱,分为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二个方面,包括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大而至于山珍海味,小而至于一粥一饭,品种繁多,无所不包。其中大多数是江浙两地的传统风味,也有到京、鲁、粤、皖等地方菜,味兼南北,香满四座。
《随园食单》里,戒单的最后一戒为“戒苟且”。袁枚说:“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好好吃饭,认真做事,这碗“鸡汤”,笔者干了。
二
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不知。
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盘时。
在袁枚写的这首《品味》中,可以窥见他的美食思想:食物,首先要“色香好”。
历史上另外一个有名的“吃货”苏东坡擅长就地取材。他被贬到黄州后,因黄州临近长江,又盛产竹子,故鱼和竹笋就成为苏轼做的菜里常见的食材。袁枚则不同,他对美食的追求,可谓精细,用什么材料、火候如何、什么时候起锅、加什么佐料都有讲究,更接近《论语》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思想。
为了尽可能地收集菜谱的做法,每每在外面吃到好吃的,袁枚就会派厨师去学习做法,甚至为了一道豆腐的做法,他会当场向人三折腰。日积月累之下,才有了《随园食单》中品类繁多的美食。
光一碗红烧肉,《随园食单》里就记录了三种不同的做法,有用甜酱的,有用酱油的,还有甜酱、酱油都不用的。其中说到,红烧肉是否能做到酥烂入味,全靠火候来控制,特别是起锅的时间,如果迟了,瘦肉就容易硬。
“知己难,知味尤难。”一名能知袁枚味的厨师,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时,南京城有一名厨叫王小余,后来去了随园做厨师。其间,有不少人家来挖他,但王小余坚决不去。旁人问他原因,王小余的回答充满了人生哲学:“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
什么是知己?知己就是朋友之间,不仅知道他的长处,而且能直率地指出他的短处,互相助力彼此成长。
因美食而结缘,两个地位悬殊的人,成为了彼此的“知味”者。在王小余去世后,袁枚特地写下了《厨者王小余传》。为一名厨师立传,这在我国古代极为罕见。
“我们探索食物,其实都是在寻找自己。”《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如此说。
袁枚在美食之中找到了为学之道、治国之道,他将对美食的体悟,融入了人生百味,这也是《随园食单》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
《随园湖楼请业图》中的袁枚
三
袁枚把饮食与治学置于同等高度,“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于味何独不然?”做学问须勤学善思,烹饪同样要时刻留意,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在他心中,饮食早已超脱了果腹的需要,成为一种美的追求。
做出美味佳肴的前提是要有好的食材,而原材料的好坏与时节密切相关。袁枚强调餐饮要顺天应时,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季节主场。过了时节,萝卜空心,山笋味苦,全无品鉴价值。搜寻到食材佳品,必须除去其中污秽,留下洁净、可口的部位。倘若清洗未净,整盘菜品的口感都会大打折扣,比如“鱼胆破,而全盘皆苦;鳗涎存,而满碗多腥。”袁枚征引《礼记》的观点,“拟人必于其伦。”食材搭配,本质是一场美食的相亲。厨师需要根据食材的特性进行搭配,“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只有搭配得当,菜肴才能达到阴阳调和、酸甜适宜的标准。
平常味道的食材能够互相组合,但“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李赞皇、张江陵一流,须专用之,方尽其才”。李赞皇、张江陵即李德裕和张居正,二人皆为功业彪炳的名臣。他们扭转了步入衰退的时局,使国家呈现出“中兴”景象。但李德裕、张居正做事雷厉风行,大权独揽。只有君主将军国大事放心交由他们处理,李德裕、张居正才能发挥出过人作用。袁枚笔下是美食,眼光却放得更为长远,以食材比附名臣的写法凸显了他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调料也容不得半点马虎。“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褴褛,西子亦难以为容。”调味品是美食的脂粉,哪怕食材晶莹如西子般夺目,也架不住平庸调料的折磨。酒有酸甜,醋分新陈,差之毫厘,则口味失之千里。火候是烹饪的灵魂,袁枚对此尤其看重。他提出能够精巧掌握火候的厨师,甚至可与得道者媲美。好马配好鞍,美食出锅后当用合适的餐具搭配,“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盛宴开场,碗碟参差错落间,佳肴静卧其中,最为赏心悦目。袁枚始终秉持严谨的态度,对饮食的每个环节精益求精。也正因一丝不苟的精神,袁枚才能创作出大量的佳作,与纪晓岚同领文坛,并称“南袁北纪”。
袁枚把“吃”做到了极致,将寻常饮食升华至包罗万象的哲学层面,赋予其人文关怀。袁枚以仁爱、节俭理念为准绳,勤于实践,立足实地调查,将细腻考量嵌入每道工序。他融酸甜苦辣、修身齐家于一炉,最终成就了这本传之后世的饮食名作。
◎本文来源:“浙江宣传”“国家治理杂志”“博物馆 看展览”,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