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位厨师在后厨处理海螺时,发现海螺肉中有两颗“结石”,厨师觉得好看,就随手装进了兜里,回到家随意地丢进了抽屉,没想到20年后,这两颗珍珠竟然价值140万元! 阳虎生出生于湖南岳阳一个普通家庭,早年便投身餐饮行业,那时正值1995年,他年仅26岁,在城区一家海鲜餐馆担任厨师一职。餐馆规模不大,主要供应本地特色菜肴,海鲜是其招牌,尤其是从沿海地区运来的新鲜食材。阳虎生的工作琐碎而重复,每天从清晨开始,便需处理各种鱼虾贝类,确保每份原料干净无暇。那一年,餐馆接到一批海螺订单,这些海螺体型较大,产自南海,壳体坚硬,肉质鲜嫩。阳虎生负责清洗和初步分割,这种活计虽不费力,却需细心,以免残留沙砾影响菜品口感。在处理过程中,他偶尔会遇到螺体内异物,多为小石子或寄生残渣,通常直接丢弃。 但那天,一切显得不同寻常。那两颗从海螺肉中取出的物件,体积如花生米大小,表面光滑,颜色呈淡黄色调,看上去颇为匀称。阳虎生没有多加留意,只是觉得形状有趣,便收入口袋带回家中,随意置于抽屉底部,与日常杂物混杂。此举看似随意,却无意中保存了潜在价值。海螺珍珠的形成源于螺体对入侵异物的自然反应,分泌钙质层层包裹而成,这种过程在自然界极为罕见,每五万只海螺中方可能出现一颗。阳虎生的发现,正值海螺珍珠尚未广泛为人所知的时代,那时市场对这类稀有宝石的认知仍停留在专业圈子,普通人更视其为无用之物。他的举动,体现了底层劳动者对细小事物的本能留意,却也反映出时代局限下对珍宝的无知。 这份无心之举,埋藏了二十年的种子,直至2015年才破土而出。那一年,阳虎生已近五十,仍在餐馆坚持本职,生活平淡如水。一天,他浏览报纸,偶然读到一则报道:有人从海螺中取出粉色珍珠,高价售出数十万元。这消息如电光闪过脑海,让他忆起多年前的往事。海螺内藏珍珠,原来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存在的稀世珍宝。阳虎生立刻翻找旧物,终于从抽屉深处取出那两颗物件,经年尘封下,它们光泽依旧,未见明显变化。 他开始自学相关知识,通过网络了解海螺珍珠的特性。这种珍珠不同于牡蛎珠,成因独特,光芒呈火焰状,颜色多样,以白色和粉色居多,而黄色品种尤为少见,年全球产量不足三千颗,无法人工养殖,价格往往高于同等大小的黄金。阳虎生对照图片和描述,越发确信自家物件的非凡。他决定求证专业意见,携物前往当地珠宝鉴定机构。专家使用专业仪器检验,确认两颗均为正品海螺珍珠,大颗重8.846克,小颗5.486克,黄色调罕见,质地纯净。鉴定虽未给出确切估价,但专家指出,此类珍珠价值视市场需求而定,遇上识货买家,可达天价。这番肯定,让阳虎生看到一线希望,却也开启了漫长寻买之路。转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需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作为普通人的资源局限。 寻买之旅从本地起步,阳虎生辗转岳阳及周边城市的珠宝市场,托付熟人打听渠道。起初,多数摊主摇头否决,要么不识货,要么报价过低,仅视其为普通饰物。他不气馁,继续奔波,累计路费和杂支近万元。这些开销对一个厨师家庭而言,已是沉重负担,家人劝其收手,回归日常劳作。但阳虎生坚持己见,认为这份来之不易的机遇不容错过。他的举动,折射出底层民众对财富的朴素追求,以及对未知可能的执着。半年光景,他走访十余家机构,记录每位买家的反馈,逐步积累经验。 海螺珍珠的市场机制复杂,受国际收藏风向影响,泰国和东南亚地区需求旺盛,那里视其为文化符物,常用于高端饰品。一次偶然,旧识介绍一位泰国收藏家,对黄色海螺珍珠情有独钟。阳虎生抓住机会,办理签证,飞往曼谷。会面在一家低调茶室进行,买家仔细把玩物件,检验光泽和纹理后,展开谈判。从开价到让步,过程曲折,最终以738万泰铢成交,折合人民币约140万元。这笔巨款到手,阳虎生先用于家庭开支,偿还旧债,余下部分存入银行,生活渐趋安定。他未因此挥霍,继续在厨房挥洒汗水,偶尔忆及此事,总觉人生多变,机遇藏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