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原型遗孀的28年守望:贷款2000元赴陵园,终与烈士丈夫团聚。 1974年冬天,贵州威宁的山风格外刺骨。 22岁的李金花穿着借来的红棉袄,站在土房前望着穿军装的王发坤,这个等她六年的青梅竹马,终于成了她的丈夫,婚礼上没有鞭炮和宴席,只有王发坤一句沉甸甸的承诺:“这辈子不亏你。”谁也没想到,这句话会成为两人一生羁绊的起点。 婚后的日子聚少离多,王发坤常年驻守云南边防,李金花在老家种地、伺候婆婆。 1978年,王发坤写信说已申请转业,准备回家盖房过日子,可仅仅几个月后,边境形势骤紧,他毅然返回部队,临行前,他托人捎回一句话:“告诉金花,债一定还清,让她别担心。”盖房和结婚欠下的2000元债务,成了他心头最重的牵挂。 1979年2月17日,炮弹撕裂了云南边境的晨雾,为掩护新兵罗顺良,副连长王发坤扑向爆炸点,弹片穿透了他的胸膛。 牺牲前,他留下未寄出的信和包裹,旧军装、半块红糖,还有叮嘱妻子还债的遗言,当李金花收到包裹时,她抱着那半块红糖在村口等了三天三夜,直到确认牺牲通知书是真的,才瘫坐在黄土里哭哑了嗓子。 王发坤的抚恤金只有800元,李金花攥着这笔钱,先还了最急的债,剩下的1200元,她决定用肩膀扛起来。 从此,威宁的山路上多了一个背篓女人,天不亮就上山挖草药,晌午顶着日头补胶鞋(补一双挣一毛钱),夜里就着油灯缝鞋垫,有次采药摔断腿,她拖着夹板继续养猪,邻居看不下去送来玉米面,她摇头说:“发坤的债没还完,吃不下。” 最艰难时,小儿子发烧没钱买药,她连夜步行30里山路卖血换钱,婆婆临终前拉着她的手哭:“苦了你了……”她却说:“发坤是为国死的,我不能让他蒙羞。” 1990年冬天,当最后一笔债还清时,她买了黄纸在丈夫衣冠冢前烧掉,火光中她第一次笑得轻松:“发坤,咱不欠谁的了。” 28年里,她守着王发坤的遗物,军装洗得发白,红糖用油布包了又包,2005年儿媳离家出走,她抱着两个孙子对照片说:“你看,儿子都成家了,咱们的根没断。” 2007年,李金花60岁了。她总梦见丈夫站在墓前说“路太远你别来”,醒来便抹眼泪,儿子咬牙贷款2000元:“妈,这次必须去!”母子三人辗转大巴、拖拉机,颠簸两天两夜才到云南屏边烈士陵园。 清晨的陵园雾气蒙蒙,李金花跌跌撞撞扑向墓碑,指甲抠着“王发坤”三个字嚎啕大哭:“发坤啊,28年我才来看你……”她跪了28分钟,颤抖着擦拭墓碑,摆上儿子照片和信纸复印件:“债还清了,儿子有出息了,你安心吧。” 临走时,她把额头抵在冰凉的墓碑上低语:“下辈子我还嫁你。” 这场迟到28年的团聚经报道后,无数人落泪。政府为她盖起二层小楼,武装部送来电视机,2020年,孙子穿上军装时对她说:“奶奶,爷爷的路我来走。”李金花摩挲着王发坤的烈士证,望向远山那里埋着她的青春、她的爱情,和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忠诚。 有人问李金花为何如此倔强,她搓着布满老茧的手说:“发坤用命护国,我用命护他的念想。”这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用半生诠释了“承诺”二字重于泰山。 而今,屏边烈士陵园的第18排墓碑前,常有人放上一束野花,那是来自贵州大山的思念,穿越时空,年年不息。 信息来源: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主人公“梁三喜”原型,来自毕节这里!——中国毕节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