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曾经多骄傲,现在就有多失望”,北京,一位父亲在网上吐槽,供女儿读书考上了211

“曾经多骄傲,现在就有多失望”,北京,一位父亲在网上吐槽,供女儿读书考上了211大学,原以为能光宗耀祖,未来改善家庭条件,可上了学后却开始躺平,还要考研,这些做法和决定,都让他感到相当失望. 老李(化名)至今还记得三年前那个夏天,邻居们羡慕的眼神和震天的鞭炮声。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化成了脸上的荣光。可谁能想到,仅仅三年后,同样是这个让他骄傲的女儿,却成了他心头一块难以言说的痛…… 晚饭的餐桌,气氛沉闷得能拧出水来。妻子默默夹着菜,老李抿了一口二锅头,目光扫过女儿小静(化名)紧闭的房门。此刻从门缝下透出一点微弱的光,和外面喧嚣的电视声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这个家的常态…… “爸,我不是在玩,我压力很大,你们根本不懂!”这是小静最近最常说的一句话,语气里充满了不耐烦和防御。老李心里憋着一股火:“考研考研,你看哪个正经准备考研的人像你这样,日上三竿不起,半夜三更不睡,抱着手机电脑就是学习?” 他想象中女儿挑灯夜读的场景从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昼夜颠倒、外卖盒子堆积如山的“躺平”状态,以及肉眼可见地发胖的身体。毕业两年每当亲戚问起毕业去向,身为父亲他只能含糊地搪塞过去,那份曾经的骄傲,如今变成了难以启齿的尴尬。 老李是个实在人,开了一辈子出租车,方向盘磨光了他的棱角,也让他对生活有着最直接的理解,那就是出力,挣钱,养家。由于妻子提早退休,全家重担都在他一人身上,原本他还指望女儿211大学毕业,能找个光鲜体面的工作,早日帮衬家里,改善一下捉襟见肘的生活。 毕竟,北京的消费像坐了火箭,他感觉自己的肩膀快要被压垮了。可女儿不仅没有立刻工作的意思,反而状态全无的一头扎进了考研大军。而这一切在他眼里,这无异于一种“逃避”,一种对家庭责任的“背叛”。 他忍不住向妻子抱怨:“你看看她,这哪是考研,这分明是拿考研当借口,在家‘新型啃老’!”妻子总是叹口气,劝他少说两句,说孩子压力大。 然而,故事的另一面,都藏在那扇紧闭的房门之后。小静的房间里,考研资料确实堆满了书桌,但很多都只翻开了前几页。电脑屏幕上,或许正停留在某个考研视频的界面,但她的思绪早已飘远。 她不是不努力,而是感觉使不上劲。曾经的她,是家庭的希望,是“别人家的孩子”,但进入顶尖学府后,她发现自己不过是众多优秀同龄人中普通的一个。那种光环的消失,带来的是一种深切的迷失和焦虑。 “妈,我不是不想努力,可我总觉得追不上别人的脚步,我害怕让所有人失望。”她曾私下对母亲流露过一丝脆弱。考研,对她而言,或许不仅是学历的提升,更是一个缓冲带,一个暂时躲避残酷社会竞争和过高期待的“安全屋”。 而此刻她的“躺平”,更像是一只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内心能量耗尽后的一种本能保护。暴饮暴食,是她对抗焦虑的唯一方式;回避现实,是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这场父女之间的“战争”,没有硝烟,却伤及筋骨。它撕裂的不仅是家庭的温情,更是两代人关于奋斗、责任与人生路径的认知鸿沟。 因为父亲基于生存压力的现实考量,与女儿在精神困局中的挣扎求存,形成了鲜明的、令人心酸的对比。它让我们看到,在精英教育的标签之下,年轻一代承受的心理重压同样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只能说,这场家庭内部的静默风暴,无关对错,只关理解。它既是代际期望碰撞出的现实悲剧,也是当代年轻人成长迷惘的一个缩影。对于老李这样的父母,或许需要看到,孩子的人生剧本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上演。 当然对于小静这样的孩子,也需要勇气去直面困境,与家人坦诚沟通。真正的“为你好”,不是强加期望,而是在风雨中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共同寻找那条出路,因为爱从来不是负担,而是迷途中最该亮起的那盏灯。 对此您怎么看?您是否也遇到这种孩子在家“躺平”的困境?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孩子##躺平##工作##无奈#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