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某乎上有个提问:“爱一个人就要天天联系他吗?” 高赞回答说:“频繁的联系会压榨彼

某乎上有个提问:“爱一个人就要天天联系他吗?”

高赞回答说:“频繁的联系会压榨彼此的空间,让他对经营爱情的主动性变低。”

深以为然。恋爱初期,总免不了你侬我侬,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时刻想知道他的动态,琢磨他是不是也在想自己——我们总觉得,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但其实,一段感情想走得长久,频繁联系反而可能成为最大的“破坏者”。

1. 你的频繁联系,换不来对等的爱

大多女生谈感情,都是奔着长久去的。我们想分享心事、创造回忆,分开后就忍不住发消息、打电话,想听见他的声音,融入他的日常。

起初,这份热情是甜蜜的,可时间一长,对方往往会感到压力,甚至厌烦、逃避。

就像《暗恋橘生淮南》里的江百丽,她满心满眼都是戈壁,高中时天天发信息表白:“考试加油,我喜欢你”“天冷加衣,我喜欢你”;上大学后更是事事围着他转,心甘情愿付出。

可戈壁呢?只回了一个“好”字便算答应,之后依旧心系别人,从未把她放在心上。最后,江百丽只能带着满身伤痕离开。

感情里最难得的,是“你爱他,他也刚好爱你”。可这样的同频太少见,频繁联系的本质,其实是在压榨对方的空间,让他感到压抑束缚。久而久之,你会失去自尊,他会越发轻视,哪怕付出再多,也换不来对等的回应。

2. 最好的爱情:我爱你,但你是自由的

人世间最舒服的恋爱状态,莫过于“我是爱你的,而你是自由的”。这份自由,源于彼此留足的空间,让感情能在包容中慢慢生长。

周国平说:“两性之间的交往,不管是亲密的友谊,或是爱情、结婚,都最好保持适当距离。”

民国时期罗家伦与张维桢的爱情,便是最好的例子。初见倾心后,两人互赠定情信物,可很快罗家伦要赴美留学,张维桢没有阻拦;等罗家伦学成归国,张维桢又收到密歇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选择奔赴学业——因为她知道,势均力敌的学识,才是感情的底气。

8年间,他们只见过两次面,其余时间靠书信维系,各自在领域里深耕:罗家伦31岁任清华校长,张维桢成为国民参政会参会员,为抗日出力。

没有朝夕相伴的黏腻,却在彼此的空间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这样的感情,才更有长久的生命力。

3. 把时间留给自己,比黏着他更重要

爱一个人时,我们总忍不住想时刻联系,把精力全放在维系感情上。可频繁联系不会加深爱意,反而会消耗彼此。

聪明的女生,都懂得给感情“留白”,更懂得把时间留给自己。

我大学同学小艾,曾把男友当成生活的全部:上班要问他到没到公司,遇事要找他吐槽,连下午茶都要他点,恨不得除了工作,所有时间都用来联系对方。

我们劝她别太黏人,她却不听。半年后,男友提出分手——因为频繁的联系让他不堪重负,甚至上班接电话被主管训斥、通报。

分手后的小艾幡然醒悟,她开始搞副业、自学考试,把日子过得满满当当。她说:“以前太傻,总想着黏着他,其实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努力提升才是王道。”

摩西奶奶在书中写:“不要放弃自己的内心,因为你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只能自己走下去。”

感情里最不该的,就是活成“望夫石”。爱情本是锦上添花,先织好自己的“锦”,把时间用来充实自己、沉淀自己,成为耀眼的存在,自然会被珍视。

4. 总结:爱要“留白”,才更长久

俗话说“饭吃七分饱,爱留三分余”。

经济学里的“边际递减效应”早就说明:频繁联系带来的情感刺激,起初会让对方积极回应,但重复的刺激多了,他的反应只会越来越淡。

心理学的“凡勃伦效应”也印证:越是难以得到的,越会被珍惜。男人对“求而不得”的念念不忘,并非对方多完美,只是因为“未得到”的遗憾,让这份感情更显珍贵。

所以,真正聪明的女人,再爱也会“自矜自重”。别把爱变得廉价,适当“吝啬”付出,给彼此留足空间,这份感情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