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生被韩国大汉殴打,我要说打得好,这个台湾大学生就是欠揍! 一件衣服引爆一场跨国籍的街头冲突?在台北师大路的一个公交站前,主角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一个准备去参加社团活动的刘姓大学生,和一位37岁的柳姓韩国籍男子。 这起事件的核心,其实就是那件T恤上的图案,对于那位大学生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件动漫周边,一种流行文化符号,所以当那位韩国大哥冲上来质问他背后的图案是什么意思时,他一脸茫然地回答“不知道”,可这个答案,换来的却是又一记耳光。 在柳姓男子的世界里,这个图案可不是闹着玩的,他直接将其定义为“日本的纳粹符号”,是不可触碰的历史伤疤。 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鸿沟,隔开了两个人,网上的某些评论,甚至也站在了施暴者这边,认为年轻人对“国仇家恨”的无知,本身就是一种“欠揍”的原罪。 如果只是认知不同,或许还不至于动手,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那位柳姓男子正处于“酒醉失控”的状态,酒精彻底拆掉了理性的围栏,让积压在心底的历史情绪以最原始、最暴力的方式喷涌而出。 他揪住学生的衣领,反复掌掴对方的脸,嘴里还骂着韩语脏话,甚至还掏出手机,试图用查到的资料来“教育”对方。 醉酒状态让他冲动到在公共场所随意伤人,也严重到事后警察根本无法为他录口供,只能先通知家属来处理。 事件发生后,刘姓学生趁机逃离,跑到学校警卫室报了警,大安分局的警察迅速赶到,将醉醺醺的柳姓男子带走。 整个流程非常标准化,受理伤害案,等待嫌疑人酒醒,最后全案将依伤害罪嫌移送台北地检署侦办。 而在网络上沸腾的舆论场,法律上明明白白的伤人行为,在一些人眼中却被“正当化”了,诸如“打得好”、“这种人就是欠教训”的声音层出不穷,这成了一场民间审判,审判的依据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情绪和所谓的历史正义感。 这两条路径,一条冰冷,一条滚烫,平行展开,共同构成了这起事件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