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为援华抗日英雄立像,泽连斯基向中方释放了什么信号? 在俄乌冲突的硝烟中,乌克兰切尔卡瑟州切列平村近日完成了一项意味深长的举动,为曾经援华抗日的苏联飞行员格里戈里·库利申科重新竖立铜像。 这座雕像的揭幕,不仅是对一位国际主义战士的缅怀,更是战时乌克兰向中国发出的一个微妙而重要的外交信号。 从外交层面解读,这一举动展现了战时外交的微妙姿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乌克兰正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和外交压力。 选择在此时为一位援华抗日的本国英雄立像,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这种做法巧妙地将历史纽带与现实诉求交织在一起,通过纪念共同的反法西斯历史。 寻求与中国的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这是乌克兰向我国释放的明确友好信息,希望获得这个东方大国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这座雕像的树立在乌克兰当前的政策环境中显得格外特殊,近年来,乌克兰推行大规模的去苏联化政策,拆除了大量苏联时期的纪念物。 然而,库利申科的雕像不仅得以保留,还获得重建,这种政策例外绝非偶然,选择重建而非拆除,体现了乌克兰对这段历史的特殊认知。 库利申科虽然是苏联飞行员,但他首先是一个乌克兰人,更是一位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 地方政府的这一行动,实际上呼应着国家层面改善对华关系的战略意图,库利申科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座连接中乌两国的历史桥梁。 这位土生土长的乌克兰飞行员,1939年主动请缨率领轰炸机大队驰援中国,他曾动情地说:我像体验自己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中国人民的灾难。 在成都,他多次率队长途奔袭日军占领的汉口、广州机场,给日本空军以沉重打击。 1939年10月14日,在完成轰炸任务返航途中,库利申科的战机遭到日机伏击,身负重伤的他本可选择跳伞求生,却为了避免战机坠落伤及百姓。 坚持驾机迫降在长江江面,最终,这位年仅36岁的勇士被汹涌的江水卷走,将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 在当前的战争背景下,重建库利申科雕像更凸显了反法西斯精神的当代意义,乌克兰通过纪念这位为抗击法西斯而牺牲的英雄。 实际上是在对自身处境进行历史映射,他们希望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能够理解乌克兰在当前冲突中的立场。 这种做法巧妙地呼应了我国一贯主张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理念,在价值观层面寻求共同点。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立像行动的诸多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外交考量,雕像碑文采用中文、乌克兰文、英文三种语言,镌刻着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字样。 这种安排既体现了对中国的尊重,也展示了乌克兰的国际视野,我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为此提供资金支持,更是两国在民间交流层面保持良好互动的体现。 特别是将当地学校命名为库利申科学校,这种长远布局显示了乌克兰希望通过教育让这段友谊世代相传的愿望。 这座跨越时空的雕像,成为中乌两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寻求相互理解的重要象征。 它提醒着人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人类对正义与和平的追求始终能够超越地缘政治的藩篱,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真挚的友谊。 库利申科雕像的重建也给我们以启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历史记忆不应该成为分裂的工具,而应该成为团结的纽带。 乌克兰的这一举动表明,即使在战争的阴霾下,人们依然渴望和平、珍视友谊,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或许正是化解当前危机、构建持久和平的关键所在。 我国应该积极回应这一友好姿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探索与乌克兰开展更多务实合作的可能性,共同为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来源:新华社2025-09-12“我们有一个英雄,在这里,也在中国”——记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纪念雕像故乡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