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为什么说大多数普通人都只是碰巧多读了几年书而已? 我们总以为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

为什么说大多数普通人都只是碰巧多读了几年书而已? 我们总以为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结果到毕业才发现,有的人直接回家继承家族企业,有的人却揣着月薪3000的offer在北上广合租。麦克斯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4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6199元,近六成起薪不足6000元,月薪过万的还不到10%。 当“孔乙己的长衫”成为网络热梗,当所有人开始调侃学生是“脱产阶级”,我们不禁要问:读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假如你是一个寒窗苦读12年的小镇做题家,是村里唯一考上211的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你确信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但你不知道的是,社会上早就把大学阶段称之为“阶层悬浮期”。什么意思呢?因为学生不参与社会生产,却能通过家庭供养获得消费能力,形成一种短暂的阶级模糊状态。 大学四年里,你不用参加工作,但每个月都会收到父母打来的2000元生活费,那可能是父母在工厂熬夜加班攒下的辛苦钱。拿着生活费的你和室友一起出入学校周边的咖啡馆,周末挤地铁去逛街、看展、参加音乐节。这种偶尔的精致,让你觉得小资生活就是未来的常态。但学生群体的小资属性其实是依附于原生家庭的脱产状态造成的幻觉,是拿着父母血汗钱购买的短期体验卡。 有些大学位于一线城市二环内,每年1200元的住宿成本就能享受外面要花几万一平才能买到的核心地段资源。于是,这种阶层跃升的假象就更加逼真。同时,因为学生的身份,你不用面对工作、结婚和生存的压力,甚至还会因为名校大学生的头衔,享受着他人的尊敬。这些都让你暂时忘了自己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 于是很多人形成了典型的学生思维,像游戏练级一样看待升学,以为人生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线性升级,却没有意识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早已在毕业前为他们铺好了路。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家庭背景对教育产出的影响远超学校投入,只是那时的你还沉浸在乌托邦里。 到了毕业后,一切都会被打回原形。求职时,你投了上百份简历依然石沉大海,而你的室友很可能直接进了家族企业,起薪就是普通人的3倍。回到原本阶层的你突然发现,读书并没有让你直接跨越阶层。你在一家民营企业做行政文员,每月工资3500元,甚至没有父辈在工地的收入高。 这时候你才意识到,原来大学期间体验的小资生活不过是一场幻觉。但因为曾经见到过更大的世界,你又不甘心回到小镇,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于是,你加入了逃避式考研的大军,成为第四次走进考场的考生,把考研当成拖延进入社会的盾牌。 但这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存款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幅度,年龄一年比一年大。面对父母的催婚和自己对现状的不满,你越发痛苦。这就是高认知、低生存的撕裂感,是生产关系滞后于意识觉醒所导致的清醒者的阵痛。 实践论强调,认识源于实践,经过实践得到理论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作为农村大学生的你,遭遇的正是认知飞跃与实践滞后的矛盾。书本知识让你看到了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却没有立刻赋予你实践它的能力。 反观你的发小,那个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学装修的男孩,现在已经在县城买了房,孩子都能打酱油了。他不懂什么叫阶层固化,只知道每天接活就能赚钱养家。所以,学历不仅仅是敲门砖,也是你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难道读书真的没用了吗?答案并非如此。有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投资的宏观回报率高达20.7%,明显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也就是说,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投资,只是它的回报周期远比你想象的更长。 首先,马哲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螺旋式上升。所以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你父亲那一辈能让孩子从农村走进大学,本身就是阶层流动的体现。现在的你虽然起点低,但比起父辈,已经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我们不能因为毕业后遇到一些困难就否定读书的作用。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而读书本就可以明智,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行动。那些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或许不会立刻转化为月薪,但会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渐显现价值。就像教育经济学表明的那样,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时间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些吃过的苦、读过的书、见过的世界,终会在某一天成为你对抗生活的底气。 记住,阶层流动从来不是一代人的冲刺,而是几代人的接力赛。你今天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在为下一代铺设更高的起点。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认清自己位置的基础上稳步前行,这才是读书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