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至1986年,钱学森先生连续3次拒绝美国!连中央领导出面劝都不行!钱先生坚持:“我是被驱逐出境的,今生绝不再去美国。” 1979年,中美建交后,加州理工学院发来邀请,授予钱学森杰出校友奖,希望他去美国领奖。他直接拒绝了,理由是当年的驱逐令还没撤销,去的话有风险。奖牌和证书只好邮寄到中国,由别人转交。学院的举动是想拉近关系,但钱学森没松口。 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访华,带来国家科学勋章的邀请,由副总统颁发。基沃思承认过去对钱学森的处理有不当之处。中央领导劝说,认为这能帮中美关系发展。但钱学森坚持,美国必须公开道歉,撤销驱逐令,承认错误。他没接受邀请,勋章的事就这么搁置了。 1986年,美国用老同事和教授来劝,带了照片和钥匙,想用旧情拉他去。钱学森接待了他们,但还是拒绝,说除非美国政府正式纠正错误,他不会去。这三次邀请,从学校到政府再到个人,都没成功。钱学森的态度一致,就是原则问题不能让步。 这些拒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他1950年代的遭遇。美国当时抓他、监视他,海军官员的言论也暴露了他们的矛盾心态。一边赶他走,一边舍不得他的技术。钱学森回国后,看到中国科技起步晚,更觉得不能模糊历史。美国邀请的背后,是想用荣誉盖过过去,但钱学森看重的是事实承认。这反映出中美关系在建交初期还有历史遗留问题,科技交流不是那么简单。 钱学森继续在北京工作,1980年代后期,他参与一些学术活动,推动系统科学在中国的应用。1991年退休后,他减少了公务,专注个人研究和指导后辈。他的子女去了美国学习,他同意了,但自己没再去过。 晚年,他对文艺和传统东西感兴趣,看书听音乐,还研究过园林。身体状况渐差,活动范围小了。2009年10月31日,他在北京逝世,98岁。中国政府追授他荣誉,表彰在导弹和航天上的贡献。他的事迹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影响了不少人投身科技。 钱学森的一生,从留学到回国,再到拒绝访美,体现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的交织。他没去美国,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对历史的坚持。这在中美科技交流史上是个典型例子,提醒大家过去的事不能轻易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