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两位老人要将准备收完的6000斤稻子用扁担挑回500米以外的家中,男子看到挑稻子的老人后,自己用机器把稻子都运到了老人家门口,不好意思的老人连忙拿来牛奶感谢,说什么也要留男子在家吃饭。 田埂边的牛奶与未拆封的烟:一段秋收暖心事 江西宜春的秋收季,正午的太阳晒得田埂发烫。 一位老人抱着纸箱快步跑向收割机,箱子里是没拆封的牛奶,生产日期停留在三个月前 —— 那是孩子过年送的,老人一直没舍得喝。 另一只手里攥着盒中华烟,包装亮得没一点褶皱,是走亲戚时人家给的,自己连碰都没碰过。 “您别送,就是多开几公里路。” 收割机师傅林师傅连忙摆手,汗顺着脸颊往下滴。 他刚把最后一仓稻谷卸在老人院子里,六千多斤粮食摆得整整齐齐,来回跑了四趟,耽误了去邻村作业的时间。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下一家客户已经催了两次,可他还是耐着性子跟老人推让。 没人知道,这箱牛奶和这盒烟背后,藏着老人的无奈。 两位老人年过七十,子女在外地打工,没退休金,三亩稻田是全年的依靠。 收的稻谷一半当口粮,一半卖了凑医保费和药钱。 这次请收割机花了九百多,已经是家里能拿出来的大部分积蓄,再找车转运稻谷还得两百多,他们实在舍不得,只能拿出那根磨得发亮的旧扁担,打算自己挑。 从田边到老人的家,路比想象中难走。 先是两百米土路,杂草没过脚踝,坑洼处能崴到脚。 再转五百米水泥路,两个陡坡横在中间,最陡的那段,老人得扶着路边的草才能站稳。 有人算过,六千多斤稻谷,老人每次挑四十斤,得走一百五十多趟,来回一千四百多米,从天亮挑到天黑都未必能完,万一在陡坡上摔了,后果不敢想。 林师傅是在准备卸第一仓稻谷时发现不对劲的。 往常农户要么备着三轮车,要么叫上家人来搬,可这两位老人却从旧布包里掏出扁担和空布袋,蹲在卸粮口旁边,眼神盯着即将落下的稻谷,透着股倔强又无奈的劲。 追问之下,老人才说出自己的打算,林师傅看着他们驼着的背,没多劝,只说 “先别拿扁担,等会儿我送过去”,就开着收割机去了第二块地。 等第二仓稻谷满了,林师傅没按惯例卸在田边,直接调转车头往村里开。 路过老人身边时,他喊了句 “跟着走,送家门口”。 老人急了,追着车摆手,说 “别耽误你干活”,林师傅却没回头,只丢下一句 “耽误不了多久”。 就这样,他来来回回跑了四趟,把四仓稻谷全卸在了老人院子里,忙完时,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 后来村里有人跟林师傅说,老人跟邻居念叨了好几天,“请收割机十年了,从来没人把粮送到家,都是卸在田边自己扛,这次遇到好人了”。 林师傅没把这话放心上,晚上在住宿的地方,随手拍了段白天卸粮的视频发朋友圈,就写了 “顺手的事” 四个字,没想到隔天就被当地媒体转载,评论区里满是点赞。 有网友说 “想起我爷爷当年挑粮,肩膀上的茧子比硬币还厚”,也有人感慨 “现在愿意为陌生人多花时间的人,太少了”。 其实这样的事,在农村并不少见。 林师傅上个月在湖南作业时,就见过村里年轻人帮独居老人收玉米,一分钱不收。 前阵子刷视频,还看到河南有个货车司机,见老人背着几十斤红薯走山路,特意绕了三公里,把老人送回了家。 有人跟林师傅说 “你亏了,耽误两小时少挣三百多”,可他不这么想。 他总想起小时候父亲说的 “挣钱要挣良心钱,能帮人的时候别躲着”。 对他来说,多烧点油、多花点时间,换老人不用挑着重担走陡坡,不用累得直不起腰,比多挣几百块更踏实。 就像那箱没送出去的牛奶、那盒没拆封的烟,虽没递到林师傅手里,却把这份秋收里的暖,留在了每个人心里。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