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今年以来,蚌埠市工业经济持续焕发新活力。1~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位居全省第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速均快于全省,并保持近四年来最好位次。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蚌埠市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集中体现。近日,市场星报记者走进蚌埠,深入采访蚌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
“中国传感谷”:创新驱动的产业地标崛起
在蚌埠市中国传感谷,记者了解到,中国传感谷自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已连续两年入选全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跃升至第6位。
按照“一谷三园多址”布局,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70亿元,建成产业空间近百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厂、大宗气站、变电站、表面处理中心等专业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满足企业“拎包入驻、拿房投产”的需求。
园区内总投资50.6亿元的华鑫微纳8英寸MEMS晶圆线已实现量产,有效破解了“研产脱节”行业痛点。已形成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材料设备、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上半年,以传感谷为主体的蚌埠经开区规上智能传感器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0.1%。
目前,园区内拥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9个,全面启动共性技术中心9条示范线建设,引进蒋庄德院士团队、共建国际量子技术传感器平台等高端创新资源。通过“揭榜挂帅”征集运营合伙人,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已培育孵化上市公司1家,新引进项目50余个,总投资近百亿元。此外,园区组建近100亿元的智能传感器基金体系,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难题,开放智慧园区、未来社区等应用场景,让企业“创无忧、资不愁、路不堵”。
聚焦高端化,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作为谷内领军企业,其全国产化的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正快速爬坡量产;蚌埠富源新型元器件有限公司则在金属-玻璃封装与高端电镀领域精耕细作,服务航空航天等重大项目,正积极培育入规、申报高企。它们是传感谷乃至蚌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蚌埠市紧抓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7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0.8件。2024年,蚌埠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排名中持续进位。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8%,远超规上工业平均增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蚌埠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今年以来,累计获批35个超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项目,数量居全省第2;获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32个,总投资额超48亿元,为产业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硅基新材料集群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显示模组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能传感、功能性助剂等多个集群获评省级称号。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创新企业151家、省级新产品406个、“三首”产品140个,产业含“新”量显著提升。
发力智能化,激活“智改数转”新引擎
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蚌埠市制定《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分层分类推动产业“智改数转网联”。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智能工厂,已培育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智能工厂83个。推动中小企业实施轻量化改造,今年已完成150家企业数字化诊断,83户新增规上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入选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1个,怀远、五河经开区成功创建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凌坤智能的“基于机器人和5G技术的纺纱物料智能搬运系统”获评国家数实融合典型案例。
依托凯盛AGM、丰原生物基等行业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智能算力服务水平。5G基站建设向园区倾斜,中粮生物万兆工厂、瀚林银座万兆小区入选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为数字化转型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