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泽连斯基又变了 近日,泽林斯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只要乌克兰领土没有完全落入俄

泽连斯基又变了 近日,泽林斯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只要乌克兰领土没有完全落入俄罗斯控制当中,他认为就是乌克兰的胜利。 他表示:普京想要全面占领乌克兰,这对他而言才是胜利,只要他没做到,胜利就属于我们。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关于“胜利”的重新定义,与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用19世纪民歌《一切皆好》作出的回应,构成了这场冲突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叙事博弈。 这场较量远不止于军事层面,更深入到认知战场的历史纵深与哲学维度。 泽连斯基的论述标志着乌克兰战略叙事的重大调整: 从早期“收复全部领土”的绝对胜利观,转向“阻止俄罗斯实现目标”的相对胜利观。 这种转变背后隐藏着三层深意: 其一,战略弹性的政治智慧。 通过降低胜利门槛,既为可能出现的谈判解决预留空间,又为长期消耗战建立可持续的民意基础。 这种“底线思维”与1940年丘吉尔定义的胜利。 “如果我们失败,整个世界包括美国都将陷入黑暗时代”。 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定义最坏结果来凝聚抵抗意志。 其二,认知战场的主导权争夺。 当物理战场陷入僵局时,定义胜利的标准本身就成为战略资产。 乌克兰通过将胜利定义为“阻止俄罗斯全面占领”,实际上将战略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保持存在即是胜利。 其三,国际支持的持续动员。 这种相对胜利观为西方支持提供了可持续的理由:只要乌克兰仍在抵抗,援助就是有效的,这就形成了“抵抗-援助-继续抵抗”的良性循环。 俄罗斯外交部选择的民歌回应堪称信息战的经典案例。 这首1936年由列昂尼德·乌乔索夫演唱的讽刺歌曲,描述了一位伯爵夫人听到仆人隐瞒真相的虚假汇报,实则庄园已陷入灾难的故事。 这个隐喻至少传递了三重信息: 第一,历史循环论的暗示。 俄罗斯试图将泽连斯基比作不知实情的“伯爵夫人”,暗示其与现实脱节的状态。 这种比喻延续了俄罗斯传统中“受蒙蔽的统治者”叙事模式,从沙皇时期的农民起义到苏联时代的官僚主义批评,都有类似表达。 第二,认知不对称的建构。 通过19世纪民歌回应21世纪冲突,俄罗斯巧妙利用了文化密码的差异性: 对国内受众,这是熟悉的讽刺传统; 对国际社会,这成为难以解码的文化谜题。 第三,胜利叙事的反向解构。 俄罗斯试图将泽连斯基的言论重构为“自我欺骗”,但这种解构本身可能陷入同样的隐喻陷阱。 当克里姆林宫宣称“特别军事行动按计划进行”时,是否也在扮演着“一切皆好”的叙事角色? 纵观近代冲突史,胜利定义的动态调整往往预示战略转折: 美国在越南的“体面和平”(1969-1973) ,苏联在阿富汗的“光荣撤退”(1986-1989),美国在伊拉克的“责任移交”(2008-2011)。 这些案例显示,当军事目标难以实现时,政治重构胜利标准成为普遍策略。 但与这些历史先例不同,乌克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胜利定义调整发生在仍然保持战场主动权的阶段,这更像是前瞻性战略而非败退前的补救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俄乌双方的表态在全球南方国家引发截然不同的解读。 在许多曾经经历殖民统治的国家看来: 乌克兰的胜利观体现了“反殖民斗争”的持久性逻辑,就像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曾定义的胜利: “只要法国无法消灭我们,我们就在胜利”。 而俄罗斯的回应则被部分解读为对“西方代理人”的讽刺,这种叙事在某些后殖民语境中产生共鸣。 这种认知分裂揭示了俄乌冲突已经超越地缘政治范畴,成为不同历史经验与全球秩序观的投射屏幕。 更深层的问题随之浮现:在国际冲突中,谁最终拥有定义胜利的权力? 是军事占领者? 是联合国决议? 是历史书写者? 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民意浪潮? 从国际法视角看,胜利需要主权承认与领土控制的事实结合; 从政治学视角看,胜利是合法性与控制权的统一; 但从认知战争视角看,胜利可能仅仅取决于谁的故事最终被记住。 当前迹象表明,俄乌双方都在为可能出现的“没有明确胜利者的结局”做准备。 俄罗斯通过公投固化占领事实,乌克兰通过欧盟候选国地位获取长期保障。 这场冲突或许最终不会以传统意义上的胜利告终,而是演变为某种“冻结的变革”,其中胜利定义本身将成为持续博弈的领域。 最终值得思考的是:当战争结束多年后,历史书将如何记载这场冲突的胜负? 是取决于战场上的最后一道战线,还是取决于后来数十年间这些竞争性叙事谁能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或许真正的胜利者,将是那个能够将自己的故事变成历史共识的一方,无论当时实际控制着多少领土。

评论列表

阿东
阿东 1
2025-09-10 11:11
只要美国国际开发署发一波狗粮,让世界各地狗子在网上吹嘘一波,那就算是乌克兰赢了,不管乌克兰死多少人,丢多少土地,反正就算乌克兰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