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以前觉得是汉朝对不起李陵,现在突然明白了汉武帝,汉朝只有战死的士兵,绝对容不下投

以前觉得是汉朝对不起李陵,现在突然明白了汉武帝,汉朝只有战死的士兵,绝对容不下投降的将军,影响太恶劣了,他真的不该投降,如果战死,最起码李家会出一个彻侯。 ​长安城里的将军们,活着走出战场就是传奇。公士砍颗脑袋能换三十亩良田,关内侯打喷嚏都能震落两顷封地。可李陵带着五千步兵硬杠八万匈奴骑兵,杀得单于连夜调来八万精锐,这等战绩说出去谁不信?可惜汉家的军功簿只认"全胜"和"死节",就像长安武库里的环首刀,宁可锈成废铁也不能弯折半分。 ​​​​司马迁在蚕室里抄写《尚书》时,手指还沾着李陵军报的墨迹。他算不到帝王心术比军功簿更难测——贰师将军李广利带着三万骑兵闲逛草原都能封侯,李陵用五千步兵换匈奴上万条命反而成了罪。那些刻在竹简上的忠孝节义,到了帝王案头不过是支算盘珠子,拨来拨去总要凑个吉利数。 ​​​​最揪心的是李陵在匈奴王帐里的模样。怀里揣着苏武冻僵的汉节,帐外三百降卒跪着求他练兵反攻。教匈奴人摆三才阵是真的,每年清明面朝长安哭灵也是真的,连单于嫁闺女都要学长安女儿梳双鬟。这种拧巴劲儿,倒像是他改良的匈奴铁蒺藜——箭杆用着汉家老榆木,翎毛却要插草原雕翎。 ​​​​赵信的遭遇更叫人脊背发凉。这匈奴降将给汉朝练出虎豹骑,转头就带着兵书回草原,气得武帝把"归义侯"改成了"叛臣榜"。再看李陵部将韩延年,临死前把帅旗撕成裹尸布,虽没留下谥号,至少老娘能多领两份抚恤米。这大概就是汉家将士的生存法则:宁可站着当炮灰,绝不跪着当军功。 ​​​​如今去敦煌玉门关,还能看见当年逃回来的四百残兵刻的"李陵碑"。那些字迹被风沙磨得模糊,倒像是汉武帝当年没写完的朱批。听说匈奴人至今还在用他改良的铁蒺藜,每次铁蹄踏过祁连山麓,叮叮当当的声响里,总像是掺着长安城头的晨钟暮鼓。 ​​​​最讽刺的是李陵自己。在草原教孩童说汉语时,是否还记得陇西老宅门前的石马?当他教匈奴人用环首刀割羊肉,刀柄上长安匠人刻的双鱼结可还看得清?这些细节就像祁连山的积雪,太阳出来就化了,可融水渗进地脉,总会在某些时辰渗出丝丝凉意。 ​​​​暮色里走过河西走廊,常见牧民用匈奴语唱着"失我祁连山"。忽然想起李陵当年若死在浚稽山,史书上该添多少溢美之词?可他偏要活成个让史官搁笔的谜题——汉家军旗不染降将之血,可那些沾着血的军功簿,终究在某个雨夜洇开了墨痕。

评论列表

司徒有虚名
司徒有虚名 3
2025-09-10 10:53
他要是能逃回汉朝,至少也会让人高看一眼
用户10xxx57
用户10xxx57 2
2025-09-10 19:26
跟对老板才是真的
风暴海燕
风暴海燕 1
2025-09-10 10:55
汉武的目的是向匈奴显示抵抗掠夺的决心。李陵倒好,一个投降前功尽弃[无奈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