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年,徐霞客因怀念已故妻子,偷偷宠幸了原配的侍女,并让她怀了身孕,谁料,待徐霞客云游回家时,周氏已经被继妻卖了,她生下的孩子没有被认回,谁知,就是这个孩子让徐霞客的名字名垂千古! 《徐霞客游记》这部旷世奇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你们知道这部书是谁整理出来的么? 这就不得不说他的亲生儿子李寄。 徐霞客的原配妻子许氏,出身江阴名门。 两人琴瑟和鸣,共同游历山水,可惜天妒良缘,这段婚姻仅过了十年,许氏便因病早逝。 徐霞客悲痛欲绝,甚至不愿再娶。 然而,在那个年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迫于家族的压力,在家人的安排下他迎娶了罗氏为继室。 罗氏小肚鸡肠,与性情耿直、常年志在四方的徐霞客格格不入。 既要照顾家里人,还要照顾妻子的情绪,使得徐霞客更加烦闷。 然而,在徐府中,有一位特殊的侍女周氏。 她是许氏当年的陪嫁丫鬟,性情温婉,举止得体。 许氏去世后,她仍留在府中。 徐霞客睹人思人,看着与许氏有几分神似的周氏,心中难免夹杂着对亡妻的思念与愧疚。 在某个深夜,徐霞客与周氏发生了关系。 不久,周氏被诊出怀有身孕。 这一消息在徐府,尤其是在继室罗氏心中,让她又嫉妒又恼怒。 然而,罗氏没有选择大吵大闹,而是采取了更为恶毒的方式。 她趁着徐霞客再次离家远游、探寻山川奥秘之际,迅速将已有身孕的周氏发卖出府。 很快,周氏被许配给附近一户李姓农家。 当徐霞客归家得知周氏已被遣嫁且身怀六甲时,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无人知晓他内心是悔恨、无奈,还是对罗氏的愤怒。 他只知,那个可能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已流落他乡,姓了李。 此事之后,徐霞客离家更远,游历时间更长,仿佛想要彻底逃离家这个束缚。 而周氏在李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李寄。 李寄的童年,是在清贫与缺乏父爱的环境中度过的。 母亲周氏虽身处微寒,却从未向儿子隐瞒他的身世。 她告诉李寄,他的生父是那位名动江阴、志在四方的奇人徐霞客。 尽管生活艰辛,李寄却酷爱读书,天资颖悟,十几岁时便通过了童子试,文章被师长赞誉为颇有灵气。 他本有机会沿着科举之路向上博取功名,但他性情淡泊,不喜官场喧嚣,更无意争名逐利。 成年后,他选择了隐居之路,自号“昆仑山樵”,潜心钻研学问,尤其对地理、游记、山水志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冥冥之中,竟与生父徐霞客毕生的事业方向不谋而合。 徐霞客一生壮游天下,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他并非为游而游,而是怀抱着探索自然奥秘、记录地理风貌的宏大志向。 数十载风餐露宿,他积累了数量惊人的考察笔记与游记手稿。 然而,这些毕生心血的手稿,命运却颇为坎坷。 徐霞客本人常年在外,无暇系统整理,加之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火频仍,许多手稿或散佚于旅途,或毁于兵燹火灾,甚至有些写完便被遗忘在角落,早已残缺不全。 徐霞客晚年归家,不久便溘然长逝,他耗尽心力写就的游记,四散各处。 当李寄得知生父徐霞客去世,以及耗费一生心血写就的游记手稿正面临消亡的危险时,他决定倾尽全力,收集、整理、誊抄父亲散落各处的游记手稿。 这是一项浩大而艰辛的工程。 李寄没有任何官方身份或雄厚财力支持,仅凭一己之力与满腔执着,踏上了漫长的寻访之路。 他四处奔波,寻访父亲生前的故交旧友,探访可能存有手稿的寺庙古刹。 他需要耐心说服保管者,借阅那些可能已虫蛀霉变、字迹模糊的残页断简。 遇到孤本,他便一字一句地伏案誊抄,常常通宵达旦。 寒来暑往,这一找,一抄,一校,便是十几年。 支撑李寄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并非对父爱的渴求或对徐家名分的向往。 他深知自己“李寄”的身份,从未想过借此攀附。 驱动他的,是他明白这些游记记录的是华夏大地的真实面貌,是前人未曾涉足的山水奥秘,是足以传世的宝贵地理文献。 当然,内心深处,或许也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愫。 那个他从未有机会当面呼唤一声“父亲”的人,那个给了他生命却缺席了他人生的人,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守护好他倾注了全部生命热情写下的文字。 这,是他所能尽到的、最深沉的儿子心意。 历经十余载,李寄终于在晚年将散落天涯的徐霞客手稿,尽可能地搜集、整理、校勘、誊抄,汇编成一部相对完整的《徐霞客游记》。 这部凝聚了两代人心血的著作,详细记录了徐霞客游历所见的山川形胜、地质地貌、风土人情、动植物分布等,科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皆极高。 它不仅是地理学上的里程碑,也是旅行文学的典范。 然而,李寄本人却始终隐于幕后。 他整理完《徐霞客游记》后,依然以“昆仑山樵”的身份,过着清贫淡泊的隐居生活,写着自己的诗文小集。 直到后世学者通过考证,才揭开了这位整理者的真实身份。 他竟是徐霞客当年那段隐秘往事留下的骨血! 主要信源:(江南晚报——你只知道徐霞客,却不知道是儿子李寄让他名垂史册!今逢400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