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人大刚子”社交平台治校,放下身段赢得掌声 | 新京报社论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社交平台账号为“人大刚子”。图/URC小浪花微信公众号

“一时间不敢相信竟然真的是本人。”9月6日,一名叫@人大刚子的网友在某社交平台连发两条帖子,吸引了许多人大学子互动。

9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账号发文确认系该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个人账号。在账号评论区,有人大学子留言关于人大通州校区食堂缺水果面包、希望学校开通校区间班车、苏州校区扩建等内容,也得到了张东刚的一一回应。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张东刚不仅自己“下场”入驻社交平台,还在人大校内工作群中建议,“请每部处长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及时回复、快速解决(问题)!”

一位大学党委书记,直接在社交平台开号、直接和网民对话,这并不多见。也由此,“刚子书记”迅速引发了网络围观,人们非常好奇,一位高校领导在讲台、会议室之外,会呈现怎样的互联网形象。

张东刚书记目前发的帖文并不多,截至9月7日还只有两条。但从一些细节能看出,他颇具网感。他在平台“潜水”已久,数日前,还在学生发布的自己照片底下直接回复“这张很丑”。互联网天然的松弛与平等,相信他已经有所心得。

大学书记社交平台治校,将会直面许许多多鲜活的也无法预料的评论,他将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下场在一个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和学生乃至公众直接对话。

这种姿态,在今天的教育生态里也是必须的。今天的年轻人,天然有双重属性——他们是一所学校的学生,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如果只懂“校园治理”,而不知“互联网生态”,恐怕很难走进他们的精神深处,和今天的大学生共鸣。那么,主动进入社交平台,相比于常规的邮件,无疑使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也更能形成持续的联结。

而近年来,“放下身段”的大学领导越来越常见,他们通过种种姿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有的在毕业典礼致辞上调侃幽默,有的亲自住进学生宿舍检验宿舍质量。虽然表现各不相同,但相信这背后都有某些共性的考量:回应今天学生对平等交流与情感认同的期待,并通过柔性姿态建立与学生的信任链条。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们的讨论也不只是猎奇,而是投射一种对大学治理方式转变的期待:希望校园能够成为一个更开放、更透明,也更平等的公共空间,更希望高校治理能逐渐走出“高墙”,与社会的多元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大学书记社交平台治校,恐怕也会直面很多棘手的难题。像点开评论区,就有博士生留言希望提高工资,毕业生希望继续使用图书馆等相对“敏感”的话题——这些涉及机制变革、资金资源分配的诉求,都会通过社交平台扑面而来,也很难在三两句沟通中简单“摆平”。

所以,这种姿态的亲近,能不能进而引发一连串的机制完善,相信也会受到密切的关注。如果只是留言互动,人们的新鲜感未必能长久持续;但如果能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对大学治理格局有所撬动,对大学事项优先级产生可见的影响。

比如,对于提高博士生工资的问题,他在评论区回复:“告诉同学们,今天下午我组织有关部门专题进行了研究,敬请期待!”这种处理问题的效率,不仅会赢得学生认同与信任,也让人们有理由期待,这份“网感”也能真正沉淀为大学治理的常态。

总之,“刚子书记”的亮相不仅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实验。他让人们看到,高校治理也可以拥抱互联网语境,以更轻松的方式和年轻人对话。接下来,能否把这种网络互动转化为切实的制度改进与治理升级,恐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也需要管理者持续的真诚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