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有一个人去五台山出家。出师后,在山西找了个破败的庙宇,自立门户,当时仅仅他自己一人。 后来青云寺慢慢地有了些人气,偶尔会有外地游客来太行山徒步,山民就指着小路说,前头有庙,里头的师父人好,有热水喝。其实庙里还是没啥条件,冬天进门冷风嗖嗖,夏天蚊虫成群,但师父一直用心待人。二叔每次有人来,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让人到厨房坐坐,拿两只土豆摊煮点稀饭,问问家里如何,不忙的话还会跟人闲聊一会儿,一路上遇见人都喊声“阿弥陀佛”。 去年冬天特别冷,太行山里下了场大雪,山路都被埋了半截。二叔正蹲在厨房门口劈柴,听见庙门外有微弱的喊声,放下斧头跑出去一看,是个背着大背包的小伙子,脸冻得通红,嘴唇都发紫了,一看见二叔就瘫坐在雪地里,说自己叫小杨,是来徒步的,跟着导航走岔了路,在山里绕了大半天,干粮和水早就没了。 二叔赶紧把人扶进厨房,往灶膛里添了两把柴火,又从缸里舀了瓢热水递过去。等小杨缓过劲,二叔才想起灶上还温着土豆,赶紧捞出来递给他,又把自己那件厚僧袍找出来让他披上。小杨一边啃着热土豆一边说,本来以为要在山里冻一夜,没想到能遇上这么暖和的地方。二叔就坐在旁边听他说学校里的事,说徒步路上的风景,一直聊到后半夜,还帮他把手机充了电,联系上了同行的伙伴。 第二天一早,二叔怕小杨走山路滑,特意找了根结实的树枝给他当拐杖,还装了一布袋烤得热乎乎的土豆,送他到山路口。这事后来被山脚下的李大爷知道了,特意挑了两捆干柴送到庙里,说“师父你心善,咱山里人也不能让你受冻”。打那以后,常有山民往庙里送东西,张家送把青菜,王家送筐红薯,有时候谁家做了好吃的,也会端一碗过来。 开春的时候,李大爷又喊了几个乡亲,说青云寺的屋顶漏雨,夏天要来了可不行,得赶紧修修。二叔本来不想麻烦大家,可架不住乡亲们热情,只好跟着一起搬瓦片、补漏洞。他哪干过这活,没一会儿手上就磨出了水泡,李大爷看见,赶紧把自己的手套摘下来给他,还笑着说“你管着给咱煮稀饭就行,重活咱来”。那天中午,厨房的锅里煮着土豆稀饭,飘着乡亲们带来的咸菜香,一群人围着灶台吃饭,倒比过年还热闹。 到了夏天,蚊虫确实多,二叔就找了些艾草,晒干了捆成把,挂在屋檐下和厨房门口,虽说不能完全赶走虫子,可也能少些叮咬。有回一家三口来徒步,孩子才五岁,走得满头大汗,刚进庙就中暑了,哭闹着说头晕。二叔赶紧从柜子里翻出晒干的薄荷和金银花,用开水泡了凉茶,又找了块干净的布蘸着凉水,给孩子敷在额头。没一会儿孩子就不闹了,还好奇地看着庙里的佛像。孩子爸妈要给二叔钱,二叔摆着手说“都是出门在外,谁还没个难的时候,这点忙不算啥”,还让他们在庙里多歇会儿,等天凉快了再走。 后来那对夫妻特意从城里寄了几本书来,有故事书也有科普书,说让路过的小朋友看。慢慢的,庙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有人捐了新的门窗,有人送了盏亮堂的油灯,还有人在庙门口种了几棵向日葵,夏天开花的时候,金灿灿的特别好看。但二叔还是老样子,有人来就往厨房领,煮上一锅土豆稀饭,遇见人还是笑着喊“阿弥陀佛”,只是大家都不叫他“师父”了,都跟着山民喊他“暖二叔”。 现在去太行山徒步的人,好多都知道青云寺,知道里头有个待人热心的暖二叔。有人路过的时候,会帮着扫扫院子;有人走的时候,会把没喝完的水留在厨房,说给后面的人喝。其实青云寺还是那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庙,可因为二叔,这里成了太行山里最暖的地方——不是因为有热水和稀饭,是因为有人把真诚的善意放在这儿,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也愿意把这份善意传下去。 (注:本文根据太行山乡村真实人物故事整理,部分生活场景与细节为还原乡村温情进行艺术补充,旨在传递平凡生活中的善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