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社保新规的短期挑战和长期展望”专题研讨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朱玉出席会议。朱玉表示,社保强制缴纳在短期内直接推高了企业用工成本,尤其对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冲击显著;同时,用工结构调整引发岗位缩减、灵活用工替代,低收入群体生存压力增大;劳资关系紧张和法律风险上升,历史欠缴社保的企业面临员工追诉补缴的诉求。
从长远看,“社保新规”倒逼制度转型,促进市场公平与合规竞争,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价值与管理效率竞争,人工成本上升促使企业加速自动化、优化人力配置、提升效率。同时扩大灵活就业人员覆盖,缓解养老金缺口,强化零工高风险群体保障。为平衡短期阵痛与长期红利,建议通过阶段性缓缴与补贴、区域差异化缴费标准、明确追缴时效及豁免机制、提高个人缴费补贴等政策,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缓冲期;鼓励企业主动优化用工模式、薪酬设计及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合规经营、劳动者权益保障与社保体系可持续的多赢局面。
一、短期挑战:对中小企业造成生存压力和适应性阵痛
第一个挑战,社保强制缴纳直接推高企业用工成本。成本骤增挤压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尤其是对于“量大面广”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微企业,对餐饮业、制造业冲击非常显著。以此前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两个情况为例:第一个例子是某一家10人规模的社区便利店,员工的平均月薪约在5000元左右;如果合规缴纳社保后,年成本会增加约14.4万元,接近该店全年利润。
以另一家制造业企业为例,如果为月薪7000元的员工足额缴纳社保,每年人均成本就会增加2.1万元;该企业规模500人,全年支出增加将超过1000万元。中小微企业利润率原本就普遍偏低,低于10%。如果社保成本占比提升,可能会导致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
第二个挑战,用工结构的调整会引发就业波动。企业有逐利的特性,为控制成本,可能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会采取包括裁员、岗位缩减等措施,特别是例如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会裁减低技能的岗位;二是灵活用工的替代,将全职人员转为兼职外包,或者是非全日制用工,以降低社保义务。此外,临时工群体的就业机会也会减少,加重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压力。
第三个挑战,劳资关系紧张和法律风险上升。根据社保强制缴纳的政策,个人需要承担8%—10%的社保费用,员工到手的工资减少,从而导致部分员工离职。特别是对月薪低于5000元劳动者的影响非常显著。此外,历史欠缴社保的企业会面临着员工追诉补缴的诉求,导致诉讼风险增加。2025年上半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同比上升40.17%,社保纠纷占比突出。
二、长远改变:“社保新规”倒逼制度转型,提升社会效益
一方面,“社保新规”客观上能够促进公平与合规的市场竞争,消除企业通过不缴社保获取不正当成本优势的现象,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价值与管理效率的竞争;在此基础上,合规企业可以产生示范效应,中小企业在规范过程当中逐步提升抗风险能力。
另一方面,人工成本的上升会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与效率提升,其中包括自动化替代人工,例如在制造业当中加速机器人应用,在服务业当中优化人力配置;餐饮业引入智能点餐系统,在经营模式上做相应调整等。随着低效的企业退出市场,幸存的企业会通过品牌溢价、高附加值产品来抵消成本压力。
从社保体系完善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角度而言,通过“社保新规”的落实,可以扩大覆盖两亿人左右的灵活就业人员,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去年,社保基金首次出现了年度收支缺口,规模达到了1000亿元左右。“社保新规”可在某种程度上来填补这一缺口。与此同时,高风险群体的保障还得以强化。外卖骑手、建筑工人等遇到的职业伤害也纳入到了工伤保险,覆盖力提升到90%以上。
改善民生不是“免费午餐”,需要依靠制度政策与技术投入共同支撑。政策支持方面,建议通过“缓冲机制”来缓解企业短期的压力。“缓冲机制”包括阶段性的缓缴与补贴、允许困难企业缓缴社保。建议中小微企业最高缓缴90%,提供失业保险稳岗位的返还;区域差异化执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降低缴费的基数,例如可以按照实际工资的30%—50%来缓缴,避免政策上的“一刀切”。
从企业端而言,企业要主动优化,推动合规转型。一方面是用工结构的重组,例如核心岗位的全额参保,辅助岗位可以通过劳务派遣或者外包实现合规;另一方面是薪酬设计的调整,在合规前提下将社保成本纳入到薪酬结构中,例如固定工资+绩效补贴,以平衡员工到手的收入。
第三方面是数字化转型,引入智能管理系统,降低对人力的依赖,提升人均产出。
三、关键挑战与政策建议
总体而言,企业在社保问题上面临三项关键挑战:
1.区域发展失衡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社保的基数差异较大,其中涉及到跨区域的经营企业合规成本不同。建议建立分区域、分行业的梯度的缴费标准,延长过渡期。
2.历史欠缴的风险。目前,税务部门可以无限期的追缴社保的欠费,企业持续面临着未知的风险。建议要明确追缴时效,例如两年的劳动监察期限,可适当地设立豁免机制。
3.低收入群体的抵触。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更看重短期收入,强制缴费降低了可支配的收入。针对这一现象,建议提高个人缴费的补贴,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按需选择参保的项目。
“社保新规”也是短期阵痛与长期红利的平衡,是社保制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从短期而言,会加剧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可能会引发部分连锁反应;从长期而言,可以通过规范市场环境倒逼企业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其中的成功关键在于政策执行的弹性化与配套的支持力度,建议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缓缴、区域差异化的政策,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提供缓冲期。企业也需要主动作为,优化用工模式和经营策略,才有可能在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间找到平衡,最终能够实现企业合规经营、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社保体系可持续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