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成都造”到“中国创”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拥有航空轨交双百亿集群绿氢、低空等新兴产业崛起

从“成都造”到“中国创”

微网优联5G工厂。

今年8月,“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名单全新出炉,新都高新区强势挺进全国50强,位列第46位,较去年跃升13位。

一组数据印证了排名的含金量:在这片热土上,已聚集起重点企业1100余家,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36家、高新技术企业304家、专精特新企业7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2家,“四上”企业营收超800亿元。

如今,在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的号角上,这个省级重点开发区正上演着从“成都造”到“中国创”的产业变革:航空与轨交两大“上天入地”产业集群年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元,一大批“未来产业”正在强势崛起,打造成都的高端制造基地。

链主引领新都产业“上天入地”

走进成飞民机新都基地,两个醒目的黄色巨型圆筒静卧工位。“这是正在制造的飞机机头,一架飞机最核心的大部件。”基地负责人介绍道,不仅鲲龙AG600、新舟MA700等机头从这里飞向蓝天,也让C919国产大飞机机头成为“新都造”。

同在园区的辰飞智匠车间,镜像铣削设备喷射水花,在飞机蒙皮上雕刻0.1毫米级精度。该公司投资1.38亿元建成国内最大镜像铣产线,为机头规模化交付提供关键支撑。

据悉,在成飞、中国航发等链主企业的带动下,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在新都区强势崛起,形成52个配套项目集群,全面投产42个重点项目,年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大关。

“链主聚链属”的模式,在轨道交通产业上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园区无可争议的“链主”,中车成都取得西部唯一城际动车组制造资质,动车组检修业务国内市场前三。围绕中车成都需求,园区已聚集77家配套企业,包括10家“专精特新”企业。时速160公里的氢能源列车从这里驶向世界,70%的成都地铁列车在此诞生。

“10年前,中车成都落户园区时产能仅0.5辆/天,随着本地配套的成熟,如今已达2辆/天。”园区负责人介绍,新都区正在依托链主不断完善产业链,目前已具备年产600辆地铁整车能力,本地配套率达75%。

新赛道加速传统产业升级

“这次的收获非常大,我们对开拓国际市场很有信心!”今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新都绿控农业有限公司的两款AI巡田机器人掀起了观展热潮,不仅被央视等媒体竞相报道,还收到了12个国家的合作订单。

AI机器人是当今全球最为关注的“未来产业”之一,绿控农业有限公司的成功,正是新都区积极抢滩“新赛道”的生动呈现。

如今的新都区,不仅有航空轨交双百亿集群,还布局了绿氢、通信、低空产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厚普氢能产业园投产,荣创新能研发出全国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动车,新研氢能氢燃料重卡成功贯通“成渝氢走廊”;微网优联5G工厂聚力打造“中国网通第二极”,旭光电子、永星电子等头部电子厂及拓米、微网优联、光明光学等细分领域企业纷纷落户,覆盖“芯-屏-端-软”四大产业门类。

一边是新兴产业的飞速崛起,另一边新都区还在不断引导以“工业四桶水”(科伦药业的药水、可口可乐的汽水、华润雪花的酒水、达利食品的茶水)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华润雪花建成全国最大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176万升),可口可乐建成全球饮料行业最快全自动化易拉罐生产线(12万罐/小时),200余家企业形成产业链;打造规模以上医贸企业46家,科伦药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全球输液规模领先、市场销量居全国第一;以西南石油大学为创新策源,聚集以中曼石油、希能能源等为代表的油服企业近200家……今年以来,新都高新区通过载体招商、链主招商,先后引进重点产业化项目29个,协议总投资165.15亿元,2025年上半年预计完成营业收入700亿元,增长7%。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陈泳新都融媒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