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感叹:“彭德怀、贺龙二位元帅都是出类拔萃的沙场悍将,但志趣迥异、差别很大。”贺龙出身绿林,粗疏豪爽,健谈直率,不拘小节,侠肝义胆,恋旧重情,不无江湖之气。王震说他“健谈”;续范亭说他“天真”,有“千秋大业赖天真”之语。彭德怀虽然也是旧军官出身,但生于草根底层,自我约束严苛,质朴刚直,留心军事之外的经济、文化,多有思考,有大将之风。 公允地说,当年贺龙对彭德怀指挥一野作战,自己专做后勤工作,还是相当尽心尽力的,而当贺炳炎、廖汉生等将领与彭德怀发生意见分歧之时,贺龙居间协调,维护大局,也是发自肺腑,出于真诚。1948年5月26日,彭德怀主持召开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贺龙等都在会上讲话,彭德怀更是严于律己,敢于承担责任,令人感慨,所以林伯渠评论彭德怀:“有德可怀有威可畏。” 彭德怀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贫苦农家,自幼饱受生活的艰辛,却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底层人民深深的同情。这份出身带来的情感,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日后成长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参天大树。 1965 年,彭德怀出任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总指挥,投身于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艰苦的建设岁月里,他不仅关注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更对广大职工的生活关怀备至 。川南芙蓉煤矿工程师孟久振,家中母亲病危,他心急如焚,却因交通不便难以迅速赶回。彭德怀得知此事后,立即下达了一道特殊的命令,让孟久振乘坐自己的专车回家探望母亲。在那个交通资源并不丰富的年代,这一举措无疑是雪中送炭,让孟久振得以在母亲最后的时光陪伴在侧,也让他感受到了来自首长的温暖与关怀,这份关怀成为了他终身难忘的回忆 。 刘云,彭德怀在成都时的厨师,家庭负担沉重。妻子身体不好,还拉扯着 4 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十分艰辛 。彭德怀了解情况后,每逢过节都会叫刘云一家来一同聚餐,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当得知孩子上学没有学费时,彭德怀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积蓄。刘云夫妻俩数次被感动得大哭,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彭德怀伸出了援手,给予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 秘书綦魁英的女儿芳芳患有聋哑病,这让綦魁英一家忧心忡忡 。彭德怀同样将此事放在心上,为医治芳芳的聋哑病竭尽了全力。他四处打听治疗方法,联系相关专家,坚定地对綦魁英说:“他们为什么能治好别的聋哑孩子,难道芳芳就一辈子聋哑下去吗?我不信治不好。綦秘书,即使走遍天涯,也要给芳芳治好病。钱不够,我出。” 回想长征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面临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威胁 。彭德怀和普通士兵一样,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他穿着破旧的军装,脚上的草鞋磨出了洞,也舍不得更换 。他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口粮分给饥饿的战士,自己却常常忍饥挨饿 。在一次行军中,一位小战士因为饥饿和疲惫晕倒在地,彭德怀急忙跑过去,将小战士抱在怀里,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喂给小战士吃 。他轻声安慰着小战士:“孩子,坚持住,我们很快就会走出困境的。” 在他的关心和鼓励下,小战士逐渐恢复了体力,重新踏上了征程 。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在战役准备阶段,他深入前线,了解战士们的需求 。当得知战士们缺乏武器弹药时,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努力为战士们争取更多的装备 。战斗打响后,他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与战士们一同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 。有一次,部队陷入了敌人的重围,情况万分危急 。彭德怀镇定自若,指挥战士们顽强抵抗 。他手持驳壳枪,带头冲向敌人,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 。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奋勇杀敌,最终成功突围。 1951 年 2 月,彭德怀回国参加会议,在会上,他详细介绍了志愿军在朝鲜前线作战中物资、生活、兵员等各方面面临的严重困难,言辞恳切地希望国内不论军队和地方等各方面都要想办法全力支援前线 。然而,当会议讨论到具体问题如何落实时,一些干部强调国内机构刚刚建立,许多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 彭德怀想到前线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忍饥挨饿、浴血奋战的场景,不禁怒火中烧 。他猛地站起来,把桌子一拍,愤怒地吼道:“这也困难,那也困难,我看就是你们爱国,难道志愿军战士们都是猪?他们不知道爱国?你们去前线看一看,战士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现在第一线部队的艰苦程度甚至超过长征时期,伤亡了那么多战士,他们为谁牺牲?为谁流血?现在既没有飞机,高射火炮又很少,后方供应运输条件根本没保障,武器、弹药、吃的、穿的,经常在途中被敌机炸毁,战士们除了死在战场上的,还有饿死的、冻死的,他们都是年轻的娃娃呀!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 彭德怀的这一吼,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