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濮阳,37岁男子无故踹了13岁男生一脚,而后见男生骂自己又拿砖头,土块砸男生。男生母亲得知后,不愿意了,与男子发生争吵,继而发生互殴。事后,男生母亲与男子双双被罚。因男生及其母亲均受伤,二人又将男子告上法庭,向男子索要约5万元赔偿。法院这样判! 2024年5月31日下午,在河南濮阳的一个村子里,一场看似偶发的小冲突却迅速演变成了一连串失控的事件。 故事的起点,是37岁的王某无缘无故突然抬脚踹向了一个才13岁的少年小张。 这一脚,毫无预兆,完全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单方面攻击,从常识出发,王某无疑站在了理亏的一边。 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停留在“成年人欺负孩子”的表层。 小张在遭到攻击后,愤怒之下爆发了几句回骂,而正是这几句气话,让矛盾像被浇上油的火苗,越烧越旺。 案件进入司法审理时,法院并没有完全把小张视作没有行为能力的小孩子。 而是指出13岁的少年已能分辨对错,对骂的选择在客观上推动了冲突升级。 王某承担90%的责任,小张需自担10%的后果。 如果说小张的遭遇令人愤愤不平,那他母亲的介入更让局势彻底失控。 一个母亲看到孩子被人欺负,情绪激动去理论,本无可厚非。 但当言语上的对峙转化为肢体上的冲突,她的身份便从“受害者家属”转变为“参与者”。 王某固然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但母亲还手的举动,让她从法律意义上卷入了互殴。 最终,法院在判定王某需承担她60%的损失时,同时明确了她自己要负担40%的责任。 除此之外,她还收到了警方开出的500元治安处罚单。 判决公布后,舆论瞬间沸腾。 小张母子在上诉中坚称自己没有过错,强调自己只是在维护孩子的尊严。 许多网友也站在了她的立场上,认为“被打难道就只能忍? 一还手就变成互殴,这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 这种质疑直指人心,因为在很多人眼里,护犊子本就是天经地义。 案件中,小张的父亲选择报警,这恰恰是法律希望见到的解决方式,冷静、制止升级、交由司法裁决。 正因如此,法庭一方面否定了王某所谓的正当防卫主张,另一方面也认定小张母亲的动手属于互殴。 二审维持原判,既是对案件的终结。 也是一次社会层面的提醒:无论动机多么正当,只要越过了动手的界限,就必须承担法律上的后果。 这场由一脚引发的风波,最终没有赢家。 王某要为自己一时的粗暴付出沉重代价,小张和母亲在受害之外又背上了部分责任。 它告诉我们,现实并不会因为情绪而让步,法律更在意的是维护秩序,遏制暴力。 与其让愤怒主宰双手,不如让冷静和理智成为第一选择。 信源:裁判文书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