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没想到,情况已经这么明显了——中国接下来几十年最大、最躲不开的现实,就是老龄化,而且这股浪潮,又猛又急,根本拦不住。 回头看十几二十年前,专家学者就已经开始提醒慢慢要步入深度老龄化。当时很多人还没什么感觉。 那时候“人口红利”还是热门词汇,年轻劳动力满地都是,大家觉得社会还充满活力。 可是时代总是悄悄转弯,没人能阻止那股看不见却无比强烈的潮流。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一大动力就是充足的劳动力,现在新生人口下降得太快,2022年和2023年新生儿加起来还不到2000万,而二十年前一年就能有这一数字。 企业找人越来越难,很多环节的人手吃紧,大家能明显感受到“用工荒”越来越普遍。 去医院办点事,养老院排队,看病的大多也是老人,社区服务压力明显大。 一些地方让年轻人转做养老护理、增加社区护理站,政策层面也不断加码养老资源的投入。 这一切都说明,老龄化不再是抽象话题,已经实打实变成街头巷尾的日常。 最明显就是“4-2-1”模式的普遍化: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一名孩子。 一旦家里老人身体不适,年轻人要照料、要安排各种医疗和生活服务,经济和时间压力全都来了。 尤其在很多普通家庭,收入本来就紧巴,再碰上大事,简直喘不过气,现在不少家庭里独生子女面临的养老压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 从政策层面看,养老金发放、医疗资源配备一直在增长,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考验。 不少省份养老金收支已经出现缺口或者捉襟见肘,医疗体系同样挑战重重,基层医院、养老护理机构人才紧缺,很多服务根本跟不上需求。 各地开始加强社区照护和智慧养老的探索,但要真正大规模落地,离得还远。 人口结构调整倒逼经济向质量和服务型升级,传统靠数量取胜的模式,越来越难有优势。 银发消费逐渐成了新热点,很多企业开始专门推适老家电、健康食品和医疗服务,大家都想“布局未来”。 可现实是,真正符合老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还是太少,适老化改造和科技普及程度也不高。 如果再加上农村与城市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别,有些养老照护蓝图离基层生活还很远。 有些经验中国可以借鉴,例如社区医疗融合、老人和青年共同生活等新模式,但中国人口基数大、速度又快,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群体性变老时代,这个浪潮没有谁能置身事外,怎么应对、如何调整,全社会都得参与。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