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上课,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9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信源:澎湃新闻——「社论」减负,让郇真们安心“十年磨一剑”) 她曾是天才数学家,回国被捧为“学术归巢”,却因教学不合格被解聘,甚至在写出突破性论文时收到通知。然而,正是这份“耻辱”,让她在质疑与挫败中涅槃,最终以独著身份登上数学界“圣杯”,成就了无人企及的传奇。 郇真,一位天赋异禀的女性数学教授,因为父亲是一名老师,而这也让她对于数学的兴趣很浓。而这也让她在学术的道路上一路畅通,之后赴美深造,并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 博士毕业,郇真放弃了国外优厚教职,选择回国,加入南方著名985高校中山大学。当时,她的归来被誉为“学术归巢”。但是在任教期间,她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们所接触的内容相差甚大。 课堂上,学生普遍感到茫然,有人直言“听课如听天书”,睡觉者增多,前三排座位空置。她甚至被学生私下称为“PPT阅读机”。教学上的挫败感很快反噬了她的科研状态。在中山大学的三年内,她的科研成果显著减少,步入低谷。 三年考核期满,郇真因教学考核不合格,收到了解聘通知。这让她对自己产生彻底怀疑,甚至萌生了放弃教职的念头。收到解聘通知时,她刚完成了关于Lusztig猜想的突破性手稿,这无疑是巨大的讽刺。中山大学当时的教师考评,科研权重仅占30%。 她研究的同调论等纯理论方向,被评审认为“纸上谈兵”。有领导私下认为,“搞理论的拿不到横向课题,是资源浪费。”父亲一句“教学不是看你自己跑多快,而是要带着大家一起走”的教诲,点醒了迷茫中的郇真,为她指明了新的方向。 她开始积极反思教学方法,认真查阅学生评价,虚心旁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程,努力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她甚至从菜市场小贩的算账方式中汲取灵感,琢磨如何让抽象的数学概念更接地气,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郇真被解聘后,学术圈内对此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她性格孤僻、不善交际,也有人质疑她的研究方向过于冷门、缺乏应用价值。 大约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方守仁,展现了非凡的魄力。他们顶住议论,主动接触郇真。而在和她交流后发现,她的“肚子里全是干货”,能将艰深的代数拓扑理论拆解得清清楚楚,并偶然看到了她被退回的论文。 领导当即拍板,坚定表示“这种人才你们不要?我们要!”他们看重的是郇真的科研潜力,而非短期教学表现。 华中科技大学为郇真提供了自由包容的环境,允许她将60%的时间投入科研,并专门配备了三位研究生作为后援团队。对比中山大学,该校对理论研究的包容和支持,与之前硬性课时指标和领导对理论研究的质疑形成鲜明反差。 再次站上讲台,郇真像变了个人,很少使用PPT。她更多的是引用实际中的例子,将问题变得简单化,而这让学生理解度大幅提升。 课堂气氛因此变得活跃,教室逐渐坐满,甚至需要提前抢座。她也成为了学生们争抢预约的导师,教学效果显著。教学上的顺利,解开了她科研上的束缚。她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到深夜,办公室的灯也总是亮到后半夜,科研热情和投入达到巅峰,成果随之涌现。 她和团队很快在顶刊《数学年刊》连发三篇论文,取得显著科研成就,再次证明学术实力。2022年秋,郇真以独立作者身份在顶刊发文创造历史。《Acta Mathematica》被誉为数学界“圣杯”,新中国成立后内地学者凭独作登顶的此前仅有苏步青院士一人。 郇真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是源于面对挫败时不逃避、发现错误时敢于掉头的坚韧和适应能力。她将每一次挫折转化为向上攀登的台阶。 她的经历,引发了人们对顶尖学者衡量标准、高校人才引进与考核中教学与科研平衡的深层思考。不接地气的理论研究,最终能解决现实的交通拥堵问题,这同样引发了关于高校是否为人才留出足够发展空间的讨论。 郇真教授的故事提醒我们,高校在引进和考核人才时,应如何更全面、灵活地衡量顶尖学者?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价值如何平衡?我们是否能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避免“一刀切”的考核模式,真正激发和留住像郇真这样的卓越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