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最怕的从来不是中国“赢”本身——沈逸最近在直播里点破关键:那些把子女塞进美国名校、把存款换成美元资产的精英们,真正慌的是中国科技追上那天的绿卡贬值风险。就像攥着过期优惠券的顾客,明明知道商场要搞全场折扣,偏要把购物卡藏在保险柜最深处。
深圳科技园的张工最近跟我聊起这事,他所在的半导体公司去年刚突破7纳米芯片量产技术。“我们实验室的灯光常亮到凌晨三点,不是为了卷KPI——你去看美国商务部最新制裁清单,光刻机型号又多了三个。”他敲了敲桌上的技术文档,“上周有老同事移民美国,聊起孩子在硅谷的工作,那孩子说现在招人都要会中文,因为中国客户的项目越来越多。”您发现没有?这些年的留学移民潮里,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很多家庭砸锅卖铁供孩子去常春藤,转头又把国内赚的钱换成美元存进美国银行,活像既买了船票又囤着救生衣,就怕哪天船沉了。
这种“双重押注”的背后,藏着资本流动的底层逻辑。2024年麦肯锡有个调研数据很有意思:中国高净值人群海外资产配置比例连续三年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国内硬科技赛道融资额同比上涨47%。就像深圳前海的私募基金经理老李说的:“以前客户问‘怎么把钱转出去’,现在问 ‘哪个科创板项目能打’。”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当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从“跟跑”变成“并跑”,所谓的“国际身份”反而成了风险资产。举个真实案例:2023年某科技公司CTO拿到美国绿卡后,因参与国内“东数西算”项目被限制出境,最后不得不放弃美国身份回国任职,这就是典型的“绿卡反噬”。
技术迭代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产业链的整体跃升。上海张江的药企去年用AI药物筛选技术,把新药研发周期从5年压缩到18个月;东莞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已经能实现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的全链条自给。这些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 ,就像老广常说的“水涨船高”——当5G基站密度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第一、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算力领先,所谓 “中国威胁论”背后的焦虑,本质上是旧秩序既得利益者的应激反应。
您细想,绿卡的价值从来不是那张塑料卡片,而是附着其上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和资产安全。可当中国的高校进入QS前100的数量从2016年的2所涨到2024年的11所,当上海陆家嘴的投行开出比华尔街更高的年薪,当海南自贸港的跨境资金流动试点让资产配置更灵活——那张绿卡的“含金量”,自然跟着往下掉。这就像手机界的苹果和华为,当华为Mate 70系列搭载卫星通信、鸿蒙系统用户破8亿,就算有人还在晒iPhone 15,市场风向早就变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