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读城记|我家就在红岛住

文|李美玉

红岛,胶州湾北部一个风光旖旎的地方,这里海碧天蓝,水产丰饶;岛上的渔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坐落于红岛东南部的后阳村,是生我养我的乐土,引以为傲的家乡。

红岛,一座历史悠久的岛屿。早在公元前218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东巡至此,但见岛上“绿荫葱葱”,实为“荫凉歇息之佳地”,于是赐封为“荫岛”。自此,这座地处黄海之滨的岛屿正式有了名字,后人觉得荫岛之名不太吉祥,便更名为红岛。

这里是人类以海水制盐的发祥地和使用食盐的肇始地。遥想5000年前,先祖夙沙氏能在此制海取盐,该是何等机缘?当夙沙氏用瓦罐泥灶在海边煮鱼时,海水在罐中咕嘟着,突然一头野猪从不远处飞奔而过,喜欢狩猎的他连忙追赶。等将捕获的野猪扛回来后,陶罐里的海水已经熬干了,底部出现一层细白的粉末。他好奇地用手指蘸了一点,放口中一尝,又咸又鲜,夙沙氏便在烤熟的肉上撒了一些,感觉味道非常鲜美。这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制出来的盐。夙沙氏这次的意外发现,始为人类带来咸的味觉体验,因此他被后世尊称为“盐宗”。

这里是世界上结网捕鱼的起源地。每年开海季来临的阳春时节,红岛都会举办“渔祖郎君文化节”,借以祭祀渔业的创始人郎君氏。这项活动的举办已有数千年历史。炎黄时代,郎君氏发现红岛四面水域广阔,鱼类丰富,便想靠海吃海,于是发明了结网捕鱼这一开先河之举,并教授岛上先民结网造船,出海捕鱼。郎君氏作为渔业的鼻祖,赢得了“渔祖”的美誉。

渔祖盐宗文化,不仅提升了红岛的知名度,更是这一文明古邑的历史见证。

红岛,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优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特征,多元的文化,为红岛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资源。当地有首著名的民谣这样概括道:“千佛山上有千佛,尼姑居住莲花庵;虎守山上卧神虎,冒岛顶上井一眼;棒锤石,神牛山,青云宫中聚神仙。”

闻名遐迩的红岛八景,是当地众多人文景观中的精华。1936年,青岛市发起了市区和郊区名胜景点的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的红岛八景为:“青云晨钟、虎守古洞、东山朝曦、千佛观雪、万丈远眺、西岭归帆、草场银海、鹰嘴听潮”。时至今日,八景中因青云宫而得名的“青云晨钟”,依旧游人如织,络绎不绝;而另一处景点“鹰嘴听潮”也是国内外游客争相目睹和留影之处。

龙母会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红岛龙母会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依托始建于宋代的青云宫建筑群,以拜龙母、祈福保平安为核心,至今兴盛不衰。每年的10月26日,青云宫内外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舞狮、舞龙的队伍盛装亮相,龙母塑像前青烟缭绕,靠海为生的渔民虔诚祭拜,民间戏曲婉转悠扬,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特色小吃遍布街道两旁。

近百年来,一些文人墨客为“看乡间风物、访齐国的渔盐之利”,纷纷踏访红岛。著名作家吴伯箫曾亲临该岛,写下大作《荫岛的渔盐》,为红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岛四面环水,海岸线漫长,鱼贝虾蟹种类繁多,这为鸟儿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场所。每天清晨,海鸥翔集,白鹭翻飞,浅滩上早起赶海的人们,不时抬头仰望,向半空中抛撒蛤蜊、海螺,直吸引得鸟儿争相抢食,互动欢歌。

红岛最负盛名的特产是蛤蜊。红岛蛤蜊因个大壳薄,肉质紧致,味道鲜美,成为享誉四方的独特美味。“春夏红岛挖蛤蜊”,是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口头禅,春夏之交的红岛蛤蜊节也应运而生。节日以蛤蜊为载体,以“赶海、吃海、玩海、购海、知海”为主题,让游客融入岛上生活。

如今,红岛正日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胶东半岛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供职于青岛市高新区上马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