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色泽为什么千变万化?为什么冷热温度急变,而紫砂壶可以毫发无损? 这些决定因素,物质因素就是“铁”和“铝”,而紫砂本身的内容结构也功不可没。 紫砂泥的显色核心是铁元素。 紫砂矿是天然混合物,同一名称的泥料,因矿层位置、矿区不同,铁成分的差异也非常大。 黄龙山典型紫泥含铁量实测多在 8%-12% 之间,红泥会发红的关键是泥料含赤铁矿,优质小煤窑朱泥含铁量大约是 10%-15%,而绿泥含铁量通常 <5%。 烧制的时候,铁在氧化与还原气氛中会生成不同氧化物,甚至与其他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绿、紫等颜色。 比如说高温下二氧化铜呈绿色,二氧化锰显紫色。 但光靠铁还不够,最终的发色,是烧成温度说了算。 温度稍低,紫泥可能偏红棕;温度到位,是沉稳的紫褐色;再高些,可能就会接近铁青色。 朱泥对温度极其敏感,稍低偏黄,最佳是娇而不艳的“朱红”,稍高就容易发暗甚至起泡。 烧窑时窑内氧气多少,俗称气氛,也会影响铁元素的氧化程度,从而改变色调。 而紫砂壶能抗冷热骤变,靠的是氧化铝。 优质紫砂泥中,氧化铝含量通常比铁高出一倍,它像“铠甲”一样增强泥料稳定性,让壶身在沸水与冰水间切换时不易炸裂。 但更重要的,是紫砂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和泥料中膨胀系数不同的颗粒相互的拉扯、制约。 泥料中的石英、云母颗粒在高温中形成微小气泡,如同无数个“缓冲气囊”,既能锁住茶香,又能在热胀冷缩时释放压力。 不同的颗粒相互牵制,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缓冲网,有效分散了温度剧烈变化带来的巨大应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壶的抗冷热急变性能,专业词叫抗热震性。 紫砂壶耐冷热急变,不是因为它“纯”,恰恰是因为它“杂”!是天然矿物巧妙混合产生的团队协作效应。 纯度高、质地过于细腻均匀的泥料,反而不具备这个优势。(图片均为实拍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