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藏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中国竟在西藏这片不毛之地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充电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提起中国的超级工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三峡大坝,但鲜有人知道,在西藏高原这片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地方,中国人竟然花费了664亿元,用了十多年时间,建起了一座足以震惊世界的庞大“充电宝”。 这件事在很多外国专家眼里简直不可思议,有人说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搞大型水电站根本不可能,美国专家甚至断言这里不具备建坝条件,可中国偏偏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要想理解这项工程的难度,必须先看看它的环境,雅砻江峡谷平均海拔超过三千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七成,走几步路就会气喘,紫外线强烈到能把皮肤晒脱一层,昼夜温差经常接近三十度。 冬季气温会骤降到零下四十度,大雪封山数月,运送物资成了最大的难题,山体条件同样险恶,大坝左岸有一处高达六百多米的边坡,相当于两座上海中心大厦叠在一起,随时可能塌方。 面对这样的地质灾害隐患,工程师不得不打入一万六千根长达七十米的高强度锚索,每根重达一吨,需要几十名工人合力扛上山,才能把这块险峻的地质牢牢固定住。 施工条件的艰苦远超想象,卡车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行驶,就像在玩命的华尔兹,一不小心就可能滑下山谷。 混凝土浇灌也充满挑战,冬季必须先加热搅拌,运输途中用电热毯覆盖,浇筑后还要盖上厚厚的棉被保温,工人们开玩笑说比照顾产妇还要精细。 遇到丰水期,大雨不断,压路机的钢轮粘满泥浆,土料压不实,坝体随时有被冲刷的风险,施工队只能不停改进工艺,加固排水系统,加班加点硬是把这道关口闯过去。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十几万名工人和工程师坚持了十多年,终于在雅砻江上竖起了295米高的土石坝,这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同类大坝,填筑的土石方量达到四千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六座鸟巢体育场的体积。 整个过程创下九项“世界之最”,不仅刷新了人类在高原筑坝的记录,也证明中国在水电建设上的硬实力。 这座水电站的功能远不只是发电那么简单,它的年发电量可以达到一百一十亿千瓦时,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三分之一的全年用电量,但真正的关键在于调度智慧。 水电站拥有巨大的库容,在雨季能把洪水蓄起来,枯水期再释放下去,让下游十八座电站都能保持高效运行,一年下来,下游额外多发的电量是它本身发电量的三倍,被称为“一滴水发十九遍电”。 它的另一大亮点是和风能、光伏的结合,西藏的日照时间长,风能资源丰富,但风光电有天生的弱点,就是不稳定,风停了没电,太阳下山也没电。 两河口水电站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节器,当风电光伏过剩时,用电把下游的水抽回库区储存;当电网紧张时再放水发电,把电力稳定地输送出去。 这样一来,它就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提高了三倍,每年能减少二千多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下了无数棵大树。 对当地藏民来说,这座大坝带来的改变同样真实可见,过去农牧民想把松茸运到县城出售,需要走上几天山路,如今修了公路,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 家家户户告别了油灯,换上电暖器,沿江也出现了小型加工厂,松茸和牦牛肉不再只卖原料,而是发展成完整的加工产业链。 建设期间提供了两万个工作岗位,电站投产后每年还纳税十多亿,藏族青年经过培训成了运维骨干,很多家庭的生活彻底改观。 环保措施也在同步推进,库区内一千六百棵珍稀树木被小心移栽到保护园区,每年放流五十八万尾鱼苗,专门建了过鱼通道帮助江鱼迁徙。 施工和生活污水全部循环处理,实现零排放,在这样一座庞大工程中能做到这些,难度可想而知,但确实做到了。 当世界还在质疑时,中国已经给出了答案,美国没有想到,所谓“不毛之地”的青藏高原,居然孕育出这样一个能调控江河、稳定电网、推动绿色发展的超级工程。 这座高原上的“充电宝”,不仅点亮了西藏的万家灯火,也为长江流域加上了一道安全锁,更为全球清洁能源利用提供了中国智慧。 六百多亿的投入换来的是技术的突破、生态的守护和民生的改善,它让世界看到,中国基建的脚步,永远奔向下一个“不可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华社——走进雅砻江“超级充电宝”两河口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