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病重,汉惠帝刘盈前往丞相府探望,拉着萧何的手,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萧何暗想:“皇上这是给我下套呢!” 萧何和曹参都出自沛县,早年就互相认识。萧何在秦朝时当县吏,精通法律,曹参在他手下管狱事。刘邦那时只是个小亭长,地位最低。可陈胜吴广一闹事,他们仨就凑一块儿跟刘邦起兵。萧何管后勤,负责粮草和兵马调配,曹参冲在前头,打下胡陵、方与、薛县这些地方,还破了秦监公的军,升为五大夫。刘邦建汉后,论功行赏,萧何被定为头号功臣,封酂侯,食邑八千户。曹参也功劳不小,灭两国,取一百二十二县,俘虏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刘邦封他平阳侯,食邑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可排位次时,将领们觉得曹参身上七十多处伤,攻城最多,该排第一。 刘邦没吭声,关内侯鄂君出来说,萧何在刘邦溃败时多次调兵补救,调度粮草解围,功劳是万世之基。所以萧何还是排第一,曹参第二,还让萧何佩剑穿鞋上殿。这事儿让萧何和曹参关系更僵,本来就不对付。 曹参破赵贲军,攻魏王豹,定魏地五十二城,又随韩信破赵齐,斩龙且。汉高祖二年,他拜假左丞相。刘邦信任他,把他派到齐国辅佐儿子刘肥,当齐丞相九年。曹参在那儿用黄老之学治理,访儒家学者,重金请盖公,采纳清静无为的法子,齐国百姓日子过得稳当,大家都说他贤能。刘邦病危时,吕后问接班人,刘邦直接点曹参。可见曹参能力确实得到认可,不光萧何推他,刘邦也早有定见。 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重,汉惠帝十八岁,去丞相府探望。他问萧何身后谁接班,萧何答知臣莫如主。惠帝再问曹参如何,萧何顿首说陛下用人得当,臣死无憾。这话表面推曹参,实际避开直接推荐,免得落人口实。萧何过世后,曹参从齐国被召回,当相国。 曹参上任后,天天喝酒,不理政务。属下想劝,他先灌酒把人喝醉。惠帝不满意,让曹参儿子曹窋回家问,为啥喝酒不管国家大事。曹窋一问,曹参打他二百板子。惠帝责问,曹参请罪,然后问陛下和高帝谁圣明,惠帝说高帝。曹参又问自己和萧何谁贤能,惠帝说不如萧何。曹参就说,高帝和萧何定天下,法令清楚,陛下垂拱而治,我守旧规就行。惠帝觉得有理,放他继续那样。 曹参当相国三年,重用朴实官员,斥退爱挑刺的,继续萧何的旧法,百姓生活安宁。他喝酒时,日夜醇酒,卿大夫来劝,他就灌酒让人醉走。相府后园近吏舍,吏人喝酒唱歌,他听到还去一起喝唱。见人小过,就掩盖不报,府中没事。百姓编歌说,萧何立法如画一,曹参接手守不失,清静治理,民得安宁。曹参公元前190年去世。 萧何和曹参的传承,反映汉初权力交接的微妙。刘邦定下的格局,惠帝时代延续下来。萧何避开直接荐人,曹参无为而治,这些事儿接地气,说白了就是官场智慧。萧何不直接说,防着皇帝猜忌;曹参喝酒不管,实际稳住大局,不乱折腾。 这种君臣互动,在历史上常见。萧何功高震主,却低调处理后事;曹参看似懒散,实则聪明守成。汉朝开国那会儿,功臣间有摩擦,像萧曹不和,但大局上互相认可。刘邦用狩猎比喻,狗追猎物,人指挥大局,点出文武分工。曹参在齐国九年,清静治理,百姓赞成,证明无为不是偷懒,是合适的管理。 萧何病重那次对话,藏着不少门道。惠帝问接班,萧何不说别人,就推给皇帝自己定。这不光是谦虚,还避风险。曹参接手后,继续萧规,三年太平,说明前人基础牢,后人别瞎改。汉初社会刚稳,法令简单有效,曹参守着,就让百姓歇口气。 曹参战功赫赫,身负重伤,却排第二,没怨言,继续干活。刘邦派他去齐国,辅佐刘肥,九年下来,齐国安稳。他访学者,学黄老,治理有方。回京后喝酒,看似不负责,实际防小人钻营,保持清明。 萧何一生严谨,帮刘邦管后方,功劳最大。论赏时,将领不满,他靠鄂君帮腔保位。和曹参不和,大概从排位开始,但两人能力都强,互相推重。萧何死前荐曹参,延续汉朝稳定。 曹参去世后,汉朝继续发展,但他的无为治理成典范。萧规曹随这成语,流传下来,提醒后人,别总想创新,有时守旧更好。汉惠帝年轻,靠这些老臣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