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易立竞问陈佩斯:“刀郎为什么不上春晚?”陈佩斯说:“别说刀郎,我也不上春晚。”易

易立竞问陈佩斯:“刀郎为什么不上春晚?”陈佩斯说:“别说刀郎,我也不上春晚。”易立竞又问:“那你为什么不上春晚?” 2018年,在一个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易立竞,这位以犀利著称的主持人,抛出一个问题:“刀郎为什么不上春晚?” 而坐在她对面的陈佩斯,淡定的接上了话茬:“别说刀郎,我也不上春晚。” 易立竞这个主持人也是机敏,有了这话茬她也是马上接上:“那你为什么不上春晚?” 这一问,陈佩斯虽没直接回答,但却让大家想到了那段尘封了二十多年的往事。 1984年,当时过年的时候,家家都看央视春晚。 那一年的综艺小品节目中,陈佩斯和朱时茂,两个穿着不合身戏服的演员,搭档合作。 这俩人端着一碗“空气”,在台上演《吃面条》,就靠挤眉弄眼和夸张肢体,硬是把全国人民逗得前仰后合。 那碗“面条”,成了春晚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品,也把陈佩斯和朱时茂送上了“喜剧之王”的宝座。 接下来的十几年,他们成了春晚的“钉子户”。 《羊肉串》、《胡椒面》、《主角与配角》、《王爷与邮差》,几乎每年都能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陈佩斯塑造的那些小人物总是活灵活现,而观众爱看,那是因为他演的也太逼真了。 然而,随着春晚舞台越来越大,规矩也越来越多。 陈佩斯骨子里是个“戏痴”,他认真琢磨的不只是让人笑,还想在笑声里藏点东西。 就比如《胡椒面》里物资短缺的窘迫,《姐夫与小舅子》里对官场歪风的揶揄。 可春晚导演组要的是“安全”和“热闹”,是无负担的“乐呵一笑”。 在节目审查时,领导们常对着他皱眉头:“观众笑了就行,别整那些教育人的,太沉重!” 这个时候,陈佩斯不高兴了。 说白了,就是陈佩斯与央视的创作理念不合! 更让他难受的是工作氛围,春晚后台部门很多,并且工作人员个个像“爷”。 陈佩斯想要创作出一个既然央视各个部门领导喜欢的,又得自己也看得过去了,那可太难了,创作常常变得束手束脚。 他后来形容,在里面搞创作,“浑身不自在”。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在1998年春晚直播现场。 他 精心排练半年的《王爷与邮差》,临上场设备却掉了链子。 麦克风失灵,朱时茂只能凑到陈佩斯话筒前喊词。 由于精心准备的小道具关键时刻失灵,一场本该精彩绝伦的演出,硬生生演成了手忙脚乱的“事故现场”。 陈佩斯强撑着演完后,一下台脸巨黑无比。 这不仅仅是技术故障,更像是对他艺术追求的羞辱。 紧接着,糟心事来了。 1999年,陈佩斯在市场上意外发现了自己历年春晚小品的盗版VCD,印制精良,销量火爆。 一查,发行方竟是央视的下属公司! 这属于是没打招呼,也没给报酬,自己的心血被当成摇钱树了。 这事被周围的朋友知道后,都是劝他忍了:“为这点钱得罪央视,值当吗?” 可陈佩斯不是那种容易受欺负的人,他就是认死理。 “这不是钱的事!我不站出来,后人笑话的不是强权,是那些低头的人!” 随后,他将央视告上法庭。 这场官司旷日持久,但最终法院判陈佩斯胜诉,央视道歉赔偿。 法律赢了,情分却彻底断了。 陈佩斯知道,春晚这条路,走到头了。 离开春晚后,曾经的广告代言、商务合作通通和他解约了。 这下子,算是凉透了,甚至身上的钱连给闺女交280块的学费都掏不出来。 不过好在,之前妻子有大远见,给他承包了京郊一片荒山。 这下子,两口子打算重头再来,开始了白天种树,晚上睡木板房。 晒黑了,手磨糙了,靠卖树苗一点点攒钱。 这段“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却没有磨灭掉他对喜剧的热爱。 2001年,他用种树攒下的钱,投排了话剧《托儿》。 很多人觉得他疯了,话剧市场冷清,哪比得上电视风光? 但陈佩斯认准了这条路。 首演那天,剧场爆满。 观众的笑声、掌声,久违地、真诚地响起,陈佩斯在后台眼眶湿润了。 他知道,自己选对了。 《托儿》全国巡演,场场爆满,票房破千万,创造了话剧市场的奇迹。 连被他硬拉来助阵的老搭档朱时茂,演了30场后累得直摆手:“话剧比拍电影苦十倍!台上错一秒,观众冷场一分钟!” 陈佩斯像上了瘾,连排三天三夜都不嫌累。 话剧舞台成了他新的“根据地”,《阳台》、《老宅》等作品一部接一部。 所以,当易立竞追问“为什么不上春晚”时,陈佩斯心里早已有了答案。 那不是赌气,也不是清高,而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春晚或许依旧光芒万丈,但对他而言,那里创作不自由,甚至曾践踏过他的劳动成果。 而话剧舞台虽小,却能让他“对得起心里这团火”。 他不上春晚,不是春晚的损失,而是他主动选择了一条更忠于自己艺术良心的路。 陈佩斯与春晚的“离婚”,离得干脆,离得硬气,也离出了一个喜剧艺术家更广阔的天地。 主要信源:(中国日报网——陈佩斯接受专访揭开自己16年拒上春晚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