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运动结束后,一股浊流无情的冲击了开国领袖毛主席,王震将军在他逝世前也感觉到世道不对了,向后人留下三句话:第一句是:“谁反对毛主席,谁就是良心让狗吃了!” 第二句是:“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五十年。” 第三句是:“丢了毛泽东思想,丢了公有制,马克思主义者受难的时候就到了。” 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他曾表示:“我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中过的,一共打了二十二年,从没有打仗的决心到有了打仗的决心,从不会打仗到学会了打仗。”这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蕴含着的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革命历程。在长达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岁月里,毛主席身处艰苦卓绝的环境,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却又无比坚定。 毛主席凭借着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枪林弹雨中指挥若定;依靠非凡的预见力和洞察力,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精准判断。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战争的起源、本质、制约战争的因素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回答,从而形成了意蕴深厚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战略思维,作为毛主席军事辩证法的鲜明特质,形象地来讲,就是“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要求领导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长远的眼光,能够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就准确预判其未来的走向,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思维。在国民党的战略进攻尚未被完全粉碎之时,他就做出了一个大胆且极具风险的决策——让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跃进大别山,率先转入战略上的外线作战。要知道,无后方支援的千里奔袭,意味着部队要深入敌后,面临着物资匮乏、补给困难、敌军围剿等诸多危险。从局部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战略决策。 然而,毛主席站在全国战场的高度,从全局出发进行考量。他深知,与可能取得的全局利益相比,冒此风险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事实证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决策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不仅改变了中原态势,而且把全国战局从战略防御带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的格局。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毛主席挥毫写下豪迈雄浑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毛主席一反《孙子·军争》“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义,提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诗句,用形象生动的诗意语言阐释并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历史的“清醒剂”笃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在历史上,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最终导致自己兵败垓下,乌江自刎。而中国共产党吸取了这一历史教训,明白在关键时刻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必须一鼓作气,将革命进行到底。 而建国后,在下定抗美援朝出兵决心之前,毛主席心里一直有个“底”,这个“底”就是美军过不过三八线。“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后来的事实证明,正由于坚持底线思维,事先作出了精心准备和精密部署,志愿军才没有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之后手忙脚忙,才得以通过一、二次战役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圣诞节攻势”,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在这场战争中,毛主席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情况,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从而在战争中占据了主动。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