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概念,因为它出自“孔子”,古代识文断句的必学儒学,所以读书人尽人皆知历史上受其影响的人很多,近代就有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
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也正式开启了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的序幕,当代人不知道“小康社会”的更少。
其实,“大同”出自《庄子》,原意为天地万物合道而没有区别。“小康”源于《诗经·大雅·民劳》,意为虽不富裕但较为殷实安康的生活情景。
为何春秋时期的孔子,会引用战国时期的庄子之言?因为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论述,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篇》,虽属于儒家的“五经”之一,却是儒家后学假托孔子之名所作。“记”,註也,疏也,就是对论文的的记载、记录。
其实,孔子的“大同社会”思想与老子的“道治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小康社会”则与老子的“礼治社会”接近。
请看《礼记·礼运》,全文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人共同推选有的能兼备的人管理天下人的公共事务,彼此之间诚信不欺,和睦相处。就是说权力者不生事扰民,才能赢得天下民心。
老子的“天下观”就是“民心”,并将其视为“神器”,他说“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民心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公器,这才是天下之大公。
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没有私心私欲,他以天下人的利益为根本,所谓“以无事取天下”,就是不以私欲奢求而生事扰民,才能赢得天下民心。
《礼记》所说的“选贤与能”不是天子选贤能,而是天下人这个主体选贤能,为他们管理公共事务,这与老子所讲“立天子,置三卿”思想一致,“以道莅天下”即“有道社会”需要有道的权力机构去行道,所以要 “立天子,置三卿”,设立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以辅助天下人“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个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升华,更像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还有墨子的“兼爱”思想。孟子曾批评杨朱的“为我”和墨家的“兼爱”是“无君无父”,若是孟子,他大概不会承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思想的。
《礼运》提到的“老、壮、幼、矜、寡、孤、独、废、疾、男、女”各得其所,各有所归,与《道德经》的“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的“衣养万物”要表达的意思一样,正是老子“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道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人们讨厌浪费财物,倒不一定非得藏到自己家里;人们讨厌不劳而获,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没有市场,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绝迹。所以,公物不敢窃为私有,也无须关门闭户以防盗贼,这就叫大同。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管理人民顺从天道,莫过于珍惜财物的了。又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即是对不劳而获奢靡浪费的批评。
《礼运》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说伪诈之心不起,就没有盗贼,人们无需设防。谋,即是算计。
这句话也符合老子思想。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又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说:“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大家你分彼此,都没有所谓自身利益,哪里用得着占有他人之物?
《礼运》的大同观应源于此。人人皆是万物中的一员,对于财物都没有分外之想,都反对不劳而获,何必设防于他人?
“大同社会”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孔子还有退而求其次的“小康社会”,与“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不同的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运》说:
“如今大道已废,天下成了私有财产。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爵位成为世袭,并以礼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城邑筑起了城墙,还有护城河保护。”
——这是孔子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客观陈述,这是针对他最高理想社会而言的“次理想社会”。而孔子是以维护宗法制为出发点的,如果不是出自《礼运》,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道家思想。
“礼仪作为根本大法,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淳厚,使兄弟和睦,使夫妻和谐,用来建立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宅,用来表彰有勇有谋的人,并以此建功立业。因此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
——前边是对礼法的肯定,结局是对礼法带来的必然副作用的批评。
《礼运》接着说:“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这六位君子,全都谨慎奉行礼制。他们用它来考察信用,揭露过错,树立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这最后一点是对“小康社会”的礼赞,用“礼”来纠正非礼,树立典范,打击越轨。
读者朋友注意到了吗?《礼运》“礼法”负面影响的批评,与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思想完全吻合。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义礼。到了“礼治”,社会已经没有忠信可言,而动乱随时有可能爆发。
所以,以德政礼治天下的“孔子”,对“礼治”的批评观点,与道家思想并无二致。
朱熹在《朱子语类》里回答郭德元之问:“老子云:‘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又却问礼于他,不知何故?”曰:“某初间疑有两个老聃,横渠(张载)亦意其如此。今看来不是如此。他曾为柱下史,故礼自是理会得,所以与孔子说得如此好……礼运中‘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等语,便自有这个意思。”
朱熹是“辟老”的,但若不是儒家经典有此类表达,朱熹大概也不会说老子“与孔子说得如此好”的吧。
所以,孔子对“小康社会正负面的认识,尤其是对“家天下”和“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的弊端的清醒认知和批评,与老子思想是十分吻合的。
天差地别。一个是统治下的税收大同,一个民智觉醒下,维护自身乡村利益大同。
儒法一体两面,奴役施舍就是孔子所说的君王对臣民的“仁”和“恩”。是一群异常无耻的鬼子。儒式发展出来的都是花架子,以面子面具为导向,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儒家儒教孔子教的,最害怕的不就是祖宗领导被质疑?这面子不就是面具吗?这玩意儿不就是用来伪装作假的吗?全都骗术。
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句理解不对,古代乱通假治。夫礼,忠信之薄而治之首。联系上下文才顺畅。有道世界,没有道而提倡德的世界,没有德而提倡仁义礼的世界。恰恰因为世风日下没有忠信,才提倡礼治。不是礼治导致世风日下。
断章取义,每个学说都有主体思想。儒学主体思想是治,治己,治国,治天下。老庄我虽然没看过,但是听别人说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儒学是人能弘道,老庄是道能弘人。如果照你说的相吻合,那也是老庄里有儒学思想。应该说老子思想吻合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