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说到“师”就一定要尊奉的,说到“资”就一定为人所取用的。今天所谓“师资”即源于此。东晋范宁注曰:所谓师
他说他是“参透天道的第一人”!前两天有个叫某“散人”的朋友自称他的网文都属于佛学的偈语之类,深刻而简捷,要我不要纠结于文
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鸿儒,他创立的“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并称为“王湛之学”。二人互道心声“三十年来未见
第一个哲学家不是伏羲,而是老子章太炎: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写过一本册子叫《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他从伏羲
对于理解《道德经》,我一向主张参阅古人的注解,少看或者不看当代人的注解,哪怕他是名校名教授,高道高僧。这不是妄言,请看事
众道友诙谐解梦境——周小澜讥笑登徒子本文所说的“道家”大家应该知道,主要是为了避开涉嫌词。“先生”“道友”也是对“dao
“道学”“玄学”都不能跟老子之学混为一谈人们常常把老子之学称为“道学”或“玄学”,若是泛泛而谈还可以,但认真说起来,这两
理解“天道无亲”并不难,因为它就一自然物,它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然而老子接着说“恒与善人”?自然之物也会有好恶选择吗?这样
《道德经》与《周易》到底谁影响了谁?很多人认为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同源于“易道”,故有“大道之源”“群经之首”之说,因此,
宋明理学家的“共识”:老子思想最容易引发祸乱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为诸子所宗,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兼朝廷智库的“稷下学宫”
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把帝王将相、三教九流的众生相都浓缩在了他的“五条鱼”里:要么“有所待”而扶摇直上;要么“无所待”
这句话用标准文言文表述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可道”本文的“博导”指的是黄明哲教授,尽管他“独创《道德经》现代解读”法,但
今天看了黄明哲教授的的“正解《道德经》”,感觉他的释文也跟“道”一样“寂呵寥呵”、“恍呵忽呵”,像极了“道”的意境。《道
“挫”谁的“锐”,“解”谁的“纷”?黄教授说:当然是万物的!黄明哲教授研究老庄思想二十年,“独创《道德经》现代解读”,他
这是一篇漫谈式的文章,意在避开理论说教,以“想说就说,想哪说哪”的方式,比较一下《道德经》在中外的境遇及其原因。从发行量
不怕你有文化,怕的是疑神疑鬼的“昭昭察察”,将事物割裂姜先生在中国“道学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在年轻时就发起几次国际
比喻是老子释道的基本方法,他所用的“喻体”,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实物,比如以“橐籥”比喻“道”的虚无,以“谷神”比喻“道”
认为宋代是理学一统天下,那只是想当然不少朋友认为,黄老之学盛行于汉武帝之前,宋代没有黄老道学的影子。这是一叶障目之见。老
陈鼓应先生对“绝学无忧”一章重要环节的解读都很“别致”,比如他解释“绝学无忧”说:“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解释“荒兮其
刘笑敢教授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他的《老子古今》是我的案头必备之书,读之,颇受益。但若说完全接受,却是不可能的。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