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教授对“玄牝”的见解确实高:玄牝有三大特征:谷,神,不死

问道化鸣 2025-03-31 19:30:32

今天看了黄明哲教授的的“正解《道德经》”,感觉他的释文也跟“道”一样“寂呵寥呵”、“恍呵忽呵”,像极了“道”的意境。

《道德经》第六章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借物喻道是老子的惯常手法,所谓比喻,就是通过人人皆知的事物属性或现象,把人们引向对未知事物的理解。

本章中,老子借“谷”之虚,而比喻大道之虚;“神”,则用来比喻大道的因应无穷;以其“独立不改”,故曰“不死”。

把这句话整合起来就是:虚空而不实的山谷因为它无所不能顺应而无生无死。

这是就大道之德而言的。德者得也,得以不生不死的原因就因为它本身是“虚无”而非实物。

老子继续比喻说,这种无生无死的特性,就像那看不见的“母性”之功,“牝”有生养之功能,而“玄牝”即“道之牝”,生养万物,却不见其“生”,这是就大道之功而言的。

朱熹答弟子问时的理解挺好:“谷神是那个虚而应物底物事”,就是说:谷神就是那个虚而能回应事物的东西。

又说:“玄,妙也;牝,是有所受而能生物者也。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牝是万物之祖”。

他也比喻说:“锁管便是牝,锁须便是牡。雌雄谓之牝牡,可见。玄者,谓是至妙底牝,不是那一样底牝。”“玄牝盖言万物之感而应之不穷,又言受而不先(此言甚好)。如言‘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契有左右,左所以衔右。言左契,受之义也。”

再来看黄教授的理解

他说“玄牝”有三大特征:谷,神,不死。当你满怀信仰去追求它而得不到它的时候,那是因为你不符合它的第一特征“谷”:它低下,空虚,不评论他人,不评论这个世界。只有把自己清空了,你才能找到跟它的对接点。

原文说的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把“山谷的虚空之神妙变化”比作那非同寻常的“牝”。“牝”是母性动物,它是有生命周期的,甚至有生育阶段的,它不能绵绵不绝地生物。

而“玄牝”就不一样了,“玄之牝”比喻的是大道的生化之功能,它有“因应万物”的特性,所谓“因应”就是只顺应而“不为始”、“不为先”,只要山谷中有物,那就是大道因应而“生”的。

黄先生认为“谷神不死”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谷神”概念,而应该是“谷”和“神”两个概念,它们都“不死”,故“谷神不死”的断句法应该是:谷,神,不死。

他认为这是以经解经的断句结果。因为老子在39章说:“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所以,“谷”和“神”是分开讨论的,它们是两个概念。

按照黄先生的说法,“谷神不死”中的“谷”是“玄牝”,“神”也是“玄牝”。但是“牝”有“门户”可生万物,那么“神”的门户在哪,它能生万物吗?

“谷神不死”为什么要作“谷、神、不死”这样的断句?按照黄教授的说法,是因为39章有关于“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的分开论述,所以,“谷、神”是两个概念。

照此说法,“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就可以理解为:谷是玄牝,神是玄牝,不死也是玄牝。这说得通吗?

黄老师拓展开来说:“谷”是因为有山而存在,那些被铲平的山,没有了“谷”,那个能比作“玄牝的喻体也就不存在了,一切山的存在都不是“恒”的,又如何能充当“恒在”的“玄之牝”?

黄老师替古人担忧了,不用管那些山是否铲平了,老子只是以谷喻道,即便全部的山都被铲平,依然还有河谷,没有河谷还有低垂的旷野,总有“谷”的地方。

黄老师又说:

做企业也是如此,你找到了企业的玄牝,也就是天地扎根的地方,你就找到了从0到1发展壮大的钥匙。玄牝一旦断线,你也就s了。

所以,你要找到那个对接点,找到了“有无”转变的那个点,把自己做成玄牝的通道,做成了通道,一切就OK了。

黄老师似乎在做文字游戏。老子原意本是说,大道的门户,那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不是说天地在那里扎根,而是说天地万物从那里出来,那是它们的源头。

所谓的把自己做成“通道”就更费解了,因为不管是企业还是别的什么组织,都应该去找它之所以立足的根本(生存之道),而不是“把自己做成玄牝的通道”。

还有一个费解的问题,黄老师说要找到那个“有无”转变“点”,那个“点”是什么,如何去找?按照黄老师的说法,“把自己清空了”就能找到与“玄牝”的对接点。

先把自己清空,然后就能找“有”和“无”的对接点,这一篇文章我是反复读了好几遍,真的被这“玄之又玄”的玄幻给迷惑了,我不知道这种“悟道”“得道”的方法途径是否真的可行。

最后,黄老师把本章的“用之不勤”理解为“怎么用都用不完”。

老子说“道”这个东西“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就是你要说它有吧,却不见其形;你要说它无吧,万物却因它而生,就是似无还有,似有还无那样一种状态,故曰“绵绵若存”。

虽然宇宙万物无不因它而成,但它只是像山谷回应一般地存在,所以它顺应着就可以了,无需操劳费神,所以叫用之不勤,即圣人奉行大道无需劳碌,这就是道的“弗为而成”,也是圣人“无为之治”的天道依据。

黄老师的“正解”和“独创性”大概就是“帝王学”,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我想大概应该是这样的:貌似虚无飘渺的大道,如果权力者“用之”,也就是“为道”,就可以“终身不勤”——无需劳碌,这反映了无为的独特优势:

它的优势体现两个方面,从权利者而言,他“弗为而成”,不需要强力干预百姓而能成就“不知有之”的“太上”之治;从百姓而言,他们“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天下各行各业人人各施其长,各得其所。

因此,“无为”既可以使权力者从劳碌中解脱出来,又可以使天下百姓获得自由发展和自主创造,从而实现“无不为”,这就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无不为”。



0 阅读:17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