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说到“师”就一定要尊奉的,说到“资”就一定为人所取用的。今天所谓“师资”即源于此。东晋范宁注曰:所谓师资,即具师者之资义。
有“师”就有“资”,“资”是供人所取用,为人所借鉴,是“善人”用来借鉴的。
然而,圣人是“昏昏闷闷”的“愚人之心”,他对万物不“唯”不“阿”,不“美”不“恶”、不析不别,一视同仁,既不好为人师而“自贵”,也不以“不善人”而为“资”。

因此老子感叹:即便是那些被世人认可的智者,若是强为人师,与道而言,也是个大糊涂。
老子否定“师资”是否意味着要取消“师者”?他所说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天地君亲师”是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尊师贵道”的教诲深入人心,《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习的关键在于尊师,尊师才能尊道,道尊才能敬学。礼制规定,对待“师者”,君主不以臣子相待,所以天子召见师,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体现的就是尊师重道。
传统教育历来强调师道尊严,孔子,孟子、荀子、韩愈,宋明理学,都强调师道尊严,《国语》最早把“君、亲、师”并提,《荀子》把“天、地、祖”与“君师”并提,道教《太平经》则把“天地君父师”并提。
北宋理学兴起,“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开始在民间流行,并把它作为祭祀对象。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以皇帝名义,对其意义进行了全面诠释。自此,“天地君亲师”的祭祀之风流行全国。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解读《道德经》中的“贵师”“爱资”,自然很难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比如西汉道家理论家,方仙道开山祖师河上公注释“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虽智乎大迷”说:
“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人行不善者,圣人犹教导使为善……虽自以为智,亦是大迷惑。”
张道陵的《想尔注》注释说:“不善人从善人学善,故为师。善人无恶,乃以恶人为资。不善人不贵善人,善人不以恶人自改,皆为大迷也。”
张道陵是道教创始人,当然要将老子的“善不善”理解为“善人”“恶人”,这很正常。但他的解读思路跟河上公一脉相承,是最传统、最符合社会需要的“正统”解读,即“不善人”要以“善人”为尊贵,“善人”要以“不善人”为借鉴而“反观自照”。
可以说,河上公、张道陵的注解影响深远,尤其在炼养界,宗教界,以及民间,比如成玄英、李涵虚、杜道坚、李道纯等人,其基本观点是:不贵其师,无善可为。不爱其资,无过可改。
然而老子原意却并非如此。
老子主张尊道贵德,为何又提出“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老子认为“万物尊道而贵德”,那么万物为何要“尊道贵德”呢?就因为“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

道生万物,且长养、成孰、覆育万物,全其性命。但道之尊、德之贵的根本原因,在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遂物性,随方就圆,能辅而不敢为主,利济而不敢图报,顺应而不敢为教,故万物尊之贵之。
我们可以认为“道”就是我们“师法”的对象,但“道”不以“师”自号。
原文: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开头“五善”以具体贴切的比喻,说明以自然为准则,不用有形的作为,而贵无形的力量。有行、有为,必定会留下痕迹;留下是非争议、利害、机巧之端倪,有心之所为。

只有“居无为之事(行),行不言之教(言)、不揣摩得失利弊(数)、不启兑济事(闭)、不与道分(结)”,才是真正的“善待(救)”万物。
本文重在讨论为何要“不贵其师,不爱其赍”
河上公和憨山德清,一个是方仙道家,一个是佛学名家,他们尚且把“善”理解为“善行道者”和“圣人”,并不是把“善”简单理解为世俗之“善”。
事实上,老子之道没有世俗所谓的“善恶”“阴阳”“贵贱”,且老子论道始终不离“道”、“为道”,以及“圣人”这个主体。
比如王弼、唐玄宗、吕慧卿、陆希声、苏辙、林希逸、李贽、魏源等注老名家,始终将老子论道主体直接指向“圣人”或“为道者”。
所以,他们认为本章意在圣人言行合道,合道则不分彼此,没有物我之分,也就没有“师资”之别。

老子反对尊师重道吗?当然不是。老子说“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是针对对世俗“师资观念”而言的,善为道者堪为人师,不善之人可作借鉴。
圣人则不然,圣人既不知“其师”之可贵,也不知“其资”之可爱;既不好为人师,也不以自己之“善”彰显他人之“不善”。强调了自己的“善”,就凸显了他人的“不善”,故圣人不为之。
被章太炎誉为解老最好的韩非子,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说周文王以姜太公为师,以帝辛的佞臣费仲为“资”,这是韩非故意绕开老子的“圣人‘师资观’”,而发挥的权诈思想。
唐玄宗、吕慧卿、陆希声、魏源等等名家解读则遵循老子原文,明·佚名最简洁:世人皆贵师爱资,“若以道而言之,师非贵也,资非爱也,贵师则有我,爱资则有人,人我之两存,则分别之心起,於道为患焉,又非善也。”
唐玄宗说:贵爱两忘,师资两忘,是谓玄德。凡俗不悟,以为大迷,故圣人云:虽知凡俗以为大迷,以道观之,是为要妙。
苏辙一部《老子解》从中年到晚年,一直在修改,每有新想法就推翻“前见”,最终他对“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的解释是:“圣人无心于教,故不爱其资;天下无心于学,故不贵其师。圣人非独吾忘天下,亦能使天下忘我故也”。

所以本章主旨是说:“五善”强调以“无”为用,即无行、无言、无数、无闭、无结,这是善为道者的“无为”特征,以此引出“无师资”。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不好为人师,因此无心于教什么,因为他“惟道是从”,实行的是“不言之教”,也就谈不上“爱其资”;天下人自然、纯朴,也无心于学,尤其是关于“尚贤”相关的学问,故“不贵其师”。
圣人善待天下万物,无论对方是否“善人”,他不以师者自居,也不以自己的才能,以别人的“不善”为“资”,来彰显自己“善”和别人的“不善”。因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故圣人无师资。
有道者,是想要成为有道者的榜样和学习对象(知何为善)。无道者亦是修道者的观察及借鉴对象(知何为不善),不珍惜学习榜样和研究对象,虽然很聪明,但也会一事无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会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通过学习善者,观察不善者,才能真正明白善的真正含义,更好的修正自身,思想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