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许多出身平民的官员,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商辂:明朝时期的内阁大臣,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最终成为明朝重臣。吕蒙正:北宋时期的宰相,他出身贫寒,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最终成为皇帝的重臣。杜甫: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虽然他的官职不高,但他曾任过多个职位,其中包括一段时间的谏议大夫和工部员外郎。包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他曾任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位,因其清廉正直而著称。况钟: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他曾任苏州知府等职位,因其清廉勤政而著称。这些官员虽然出身平民,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官场上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声誉。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有才华和努力,无论出身如何,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商辂的官场生涯可以追溯到他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出身。
此后,他先后在翰林院、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等职位上任职。他在职场上表现出色,以清廉正直、勤政务实而著称。以下是商辂的一些具体事迹:
商辂在担任监察御史时,曾上疏弹劾内阁首辅严嵩的专权行为,并揭露严嵩陷害忠良、贪污腐败等罪行。他的弹劾得到了明世宗的重视,最终严嵩被贬为平民。商辂在担任刑部员外郎时,曾审理了一件涉及后宫的谋杀案。他通过调查取证,发现了真凶,并成功将其绳之以法。他的审判得到了明神宗的赞扬,并晋升为刑部郎中。商辂在担任兵部侍郎时,曾向明熹宗进言,提出了一些改革军事制度的建议。这些建议被采纳后,对提高明朝的军事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商辂在担任内阁首辅时,曾主持了与后金的议和谈判。他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成功地与后金达成了和平协议,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商辂的官场生涯可以总结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以清廉正直、勤政务实著称,在各个职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和贡献。他最终成为内阁首辅,主持了多项重大事务,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吕蒙正是一位北宋时期的官员,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并逐步升迁至宰相之位。
以下是吕蒙正进入官场的具体过程:
吕蒙正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但因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他与母亲寄居在洛阳的一个寺庙里。年少的吕蒙正学习十分刻苦,熟读各部经书。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吕蒙正考中状元,被任命为监丞,通判升州。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在官场上,吕蒙正表现出色,多次得到提拔和重用。他历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位。在参知政事任上,他表现出色,以正直敢言、工作勤奋而著称。他曾多次上疏皇帝,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以下是吕蒙正在官场上的一些具体事迹:
吕蒙正在担任参知政事时,曾主持改革官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官员选拔和任用制度,使得官员的任用更加公正和合理。吕蒙正在担任枢密使时,曾主持对军队进行改革,推行募兵制,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吕蒙正在官场上以清廉正直著称,他从不接受贿赂,也不偏袒亲友。他的清廉行为得到了皇帝的赞扬和百姓的尊敬。吕蒙正在担任宰相时,曾主持编纂了《册府元龟》,这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后人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吕蒙正的官场生涯可以总结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以清廉正直、工作勤奋著称,在各个职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和贡献。他最终成为宰相,主持了多项重大事务,为北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杜甫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
他早年的生活比较优裕,因此得以遍游名山大川,开阔了胸怀。然而,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中第。直到天宝十载(751年),杜甫才终于得到了一个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管理官府的兵器。虽然这个职位品级较低,但杜甫仍然尽职尽责。不久之后,杜甫因为上疏救房琯,触怒了唐玄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此后,他的生活日益困顿,开始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以下是杜甫进入官场的具体过程:
读书与漫游时期(712年-745年):杜甫自幼聪颖好学,7岁能作诗,15岁时已经很有文名了。他先后游历了吴越和齐赵等地,期间还赴洛阳应举不第。长安求仕时期(746年-755年):杜甫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能如愿。直到天宝十载(751年),他才得到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为官时期(756年-759年):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担任过一些职位,但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漂泊时期(760年-770年):杜甫在战乱后漂泊各地,最终在漂泊中病逝。以下是杜甫在官场上的具体事迹:
长安求仕时期:在长安期间,杜甫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中第。他曾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寻求官职,但都没有成功。为官时期:在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期间,杜甫尽职尽责。不久后因上疏救房琯触怒唐玄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安史之乱期间,他曾在唐肃宗处担任过左补阙的职位,但仍然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漂泊时期:战乱后,杜甫漂泊各地,生活困顿。他曾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综上所述,杜甫进入官场的过程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成功。在为官期间,虽然他尽职尽责,但仍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却达到了巅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出身,从而进入官场。
他先在地方做了10年要职,后被提拔到宋仁宗的身边做秘书。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入选翰林学士,并任审官院之首。审官院是专门考核下级官员的机构,而包拯以“善知人,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著称。公元1040年,包拯巡查南方诸州,过天长而不入。次年,他出任端州知府,从八品直接跃升到五品,连升六级!公元1043年,年仅36岁的韩琦入京出任枢密副使。时年55岁的范仲淹任副宰相,施行新政,却不料遭到激烈反抗,农民起义。当时的宰相晏殊认为范仲淹行事激进,向宋仁宗进言罢免他。韩琦是兵部二把手,迅速出兵平叛,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但是,内外舆情激烈,新旧官吏一起上书,要求罢免范仲淹。
包拯在处理政务方面表现出色,具有“能吏”的特色。他以强硬手段去除积弊,提高行政效率。例如,惠民河堰塞不通,每年春夏之际多内涝。包拯了解到河塞原因乃中官、势族等权贵在河上“筑园榭,侵惠民河”所致,故悉令毁去。有中贵人持伪造地券“自言地契若此”,仗势抵制损毁自家亭榭。包拯以开封府所存原始地契验证其为“伪增步数者”,最终审验劾奏中贵人而毁其亭榭。
此外,包拯还改变了过去的一些做法。例如,以前各种封藏于仓库供皇帝用的物品都从各地科派,造成百姓困难。包拯特此设立市场,公私实行公平买卖,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扰。原来司里吏员欠下金钱布匹,大多受到监禁,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就连带拘禁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包拯释放了这些人。
在执法方面,包拯尤为人称道的是其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长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遂前往县衙首告,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况钟的出仕方式十分特殊,他并非通过常规的科举考试进入官场,而是在县令俞益的选拔下。
从一个精通文理、能干练达的书吏,被推荐给礼部尚书吕震,并最终被朝廷任命为仪制司主事。况钟在47岁之前并不叫况钟,而是叫黄钟。他的出仕方式在明代历史上并不多见,明初选拔官员有“三途并用”的制度,即荐举一途,进士、监生一途,吏员一途。清廉正直、有所作为的吏员也有机会为官,后来吏员一途逐渐行不通,官与吏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悬殊。
况钟在为官期间表现出了刚正廉洁、孜孜爱民的品质。他在苏州府任知府时,通过整顿吏治、处理积弊,使苏州府的政务得到改善。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和清廉的作风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他在任期内的具体事迹包括:处理属吏贪赃枉法的问题,责令属吏退还贪污财物给百姓;改革税收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整顿治安,打击犯罪等。这些举措使得苏州府的民生得到改善,社会秩序安定。
况钟在官场上的成就和影响主要得益于他的清廉正直和勤政爱民的品质。他的事迹在《明史》和《十五贯》等文献中都有记载,被誉为“刚正廉洁,孜孜爱民”的官员楷模。同时,况钟的形象也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