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重俊发动宫变,中宗李显和韦后在玄武门城楼上吓得瑟瑟发抖。这时,太监杨思勖冲下城楼,一刀将叛军大将野呼利的首级砍下。 李重俊的命运,从出生起就注定裹挟在权力旋涡中。作为唐中宗李显的第三子,他的生母在史书中连姓氏都未曾留下,仅能从李重俊早年的封爵推断其母身份低微。 神龙元年(705 年)李显复位后,因嫡长子李重润早已被武则天赐死,次子李重福因娶武三思之女遭韦后忌恨,被贬为濮州员外刺史,储君之位意外地落到了这个沉默寡言的皇子头上。 《旧唐书》记载,李重润 “性虽明果,素无令誉”,这看似矛盾的评价实则揭示了其真实处境:既有少年人的果决,又因缺乏母族支撑而在朝堂孤立无援。 当时的朝政早已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把持,前者效仿武则天垂帘听政,后者则公然要求中宗立自己为 “皇太女”,甚至当着李重俊的面直呼其为 “奴”。更致命的威胁来自武三思 ,这位武则天的侄子通过与韦后私通,不仅官拜司空,更将武氏党羽安插在禁军与三省要害部门,形成了 “武韦合流” 的权力集团。 李重俊的储君之位从一开始就摇摇欲坠。安乐公主曾指着他对中宗说:“此儿何能为?” 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安乐公主后,更是屡次教唆公主羞辱李重俊,劝其请求中宗废黜太子。 李重俊 “积不能平”,这种长期的压抑与恐惧,最终催生出一场孤注一掷的反击。 李重俊秘密联络了对武韦集团不满的禁军将领 ,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等人。这些人多是神龙政变中拥护李显复位的功臣,却被武三思排挤夺权,早已心怀怨恨。 在一个深夜的密谋中,李重俊泣血陈词:“诸公与我俱被逼迫,若不诛此贼,必为所害。”( 李多祚等人当即拔刀砍向地面:“唯殿下命!” 政变的计划是:先以禁军突袭武三思府邸,清除宫外势力;再率军入宫控制中宗与韦后,彻底扭转朝局。 707年8月7日,李重俊身着铠甲,与李多祚一同率领千余名万骑营士兵冲出东宫。叛军首先包围了位于永宁坊的武三思府第,武三思与武崇训正在酣睡,被乱刀砍死在卧室中,首级被割下示众。安乐公主因当晚宿于宫中,侥幸逃过一劫。 解决武氏核心势力后,李重俊马不停蹄地率军直扑皇宫。叛军一路高喊 “诛韦后、安乐公主”,从肃章门攻入太极宫。 此时中宗与韦后、安乐公主正宿于玄武门楼上的寝殿,听闻兵变,吓得魂飞魄散。 就在这时,宦官杨思勖竟然意外的扭转了局势。杨思勖本是岭南小吏,因武艺高强被选入宫中,时任宫闱令(掌宫门守卫)。 眼见叛军将领野呼利(契丹人,李多祚部将)正指挥士兵架设云梯攻城,杨思勖主动请缨:“愿陛下许臣一战!” 说罢,杨思勖手持一把陌刀冲下城楼,野呼利猝不及防,被一刀削去首级。这一幕极大震慑了叛军,万骑营士兵本就对中宗心存敬畏,见主将被杀,顿时军心涣散。 杨思勖斩杀野呼利后,战局瞬间逆转。中宗在城楼上的喊话开始奏效,叛军士兵纷纷放下武器,并高呼:“此乃李多祚谋反,非我等本意!” 李多祚试图重整队伍,却发现身边只剩下数十名亲信。此时,宫城宿卫的援军从四面八方涌来,将叛军团团包围。李多祚、李承况等将领相继战死,李重俊见大势已去,率十余骑逃出长安。 这位年轻的太子一路向终南山方向狂奔,身边的随从逐渐离散。到了鄠县西三十里的树林中,李重俊饥渴交加,下马休息时被身边的侍卫斩杀。 这个侍卫名叫王欢喜,本是李重俊的贴身护卫,却在最后时刻选择了背叛,割下太子首级去中宗处邀功。 李重俊的首级被送回长安后,中宗下令将其悬挂在朝堂示众,随后又以 “叛逆” 罪名废其太子位,追贬为 “庶人”。 参与政变的李多祚等人被灭族,连未曾直接参与的家人也受到牵连。韦后趁机清洗异己,将宰相魏元忠等与李重俊有过交集的大臣贬斥出京,朝政完全落入其掌控之中。 这次政变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深刻影响了唐朝的政治走向。从短期看,加速了韦后集团的覆灭 , 韦后在政变后更加专横,甚至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最终引发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的 “唐隆政变”,韦氏一族被尽数诛杀。 李重俊当年 “诛韦后” 功败垂成,三年后却由他人完成。#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