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万考生放弃本科:当20万学费压垮寒门,高职成了救命稻草 广西柳州的夏夜,风扇转得吱呀响。李建军蹲在门槛上,手里捏着儿子的高考志愿表,烟头在黑暗里明灭——398分,比本科线高了28分,可这张薄薄的纸,却重得像块石头。 “爸,我想读南宁那个民办本科。”儿子李明浩坐在小马扎上,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志愿表上圈着的学校,学费一栏写着“22000元/年”,李建军用手指戳着那个数字,指节发白:“你算过账没?四年学费加生活费,得20万!我跟你妈在工地搬砖,不吃不喝也得攒五年!” 这话像盆冷水,浇得李明浩低下头。他知道家里的情况:妹妹在上初中,奶奶常年吃药,爸妈在广东工地打零工,去年才把盖房子欠的债还清。可他还是不死心:“读本科总比高职强吧?人家都说……” “说啥都没用!”李建军把烟头摁在地上,声音陡然拔高,“20万够给你在县城付个首付了!读个民办本科,毕业出来能挣多少?三年能回本?我问过你表哥,他读的民办本科,现在在超市当收银员,一个月3500!” 李明浩没吭声,眼泪砸在志愿表上,晕开一小片墨迹。他班主任说过,他这个分数能上本科,是“踩了狗屎运”。可现在才明白,分数够了,钱包不够,照样白搭。 第二天一早,同村的王婶来串门,手里拿着她女儿的高职录取通知书。“你看我家丫蛋,报的护理专业,一年学费5000,国家还发助学金。”王婶拍着李建军的肩膀,“毕业出来去医院当护士,一个月8000多,不比民办本科强?” 李建军翻着那份通知书,手指在“护理学”三个字上划来划去。王婶又说:“你算嘛,读高职三年才花3万,比本科省17万!这钱存起来,够明浩娶媳妇了!” 这话戳中了李建军的心。他偷偷去镇上的网吧,查了广西的招生数据:今年本科缺额2.1万,光民办院校就空了19213个名额。评论区里,全是跟他一样的家长在叹气——“不是不想读,是读不起”“20万对咱农民来说,是天文数字”。 晚上,李明浩翻出手机,给在广东打工的妈妈打视频。“妈,我想通了,读高职学汽修吧。”他强装笑脸,妈妈在视频里抹眼泪:“都怪爸妈没本事……”“不怪你们,”李明浩赶紧说,“我们老师说,现在汽修师傅可抢手了,毕业能拿8000呢!” 挂了电话,他看见爸爸蹲在院子里,对着月亮发呆。“爸,我报高职。”李建军猛地回头,眼眶红了:“真想通了?”“嗯,”李明浩点头,“王婶说丫蛋读护理挺好的,我学汽修,以后给您买辆三轮车,不用再走路去赶集。” 李建军没说话,走过来揉了揉他的头。那天晚上,父子俩第一次一起研究高职志愿,台灯亮到后半夜。李明浩指着“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眼睛发亮:“这个好,毕业能去4S店!”李建军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 8月中旬,录取通知书寄到了村里。红色的信封上印着“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李明浩拿着它,在村里转了一圈。有邻居打趣:“咋不读本科啊?”他扬了扬通知书:“这专业毕业能挣8000呢!” 这话传到李建军耳朵里,他正在给玉米施肥,直起腰来,望着远处的山,突然笑了。他想起招生办的人说,今年广西有1.9万考生放弃本科,跟李明浩一样,转头选了高职。他们不是不爱“本科”这两个字,只是在现实面前,不得不算一笔更实在的账。 开学那天,李建军送儿子去南宁。在高铁站,他塞给李明浩一个布包:“这里面有5000块,省着点花。”李明浩捏着布包,感觉沉甸甸的——那是爸爸在工地扛了三个月钢管挣的。 “爸,等我毕业挣钱了,就给家里买台空调。”李明浩说。李建军摆摆手:“不用,你好好学本事就行。记住,不管读啥,肯下苦功就有出息。” 火车开动时,李明浩看见爸爸站在月台上,使劲朝他挥手。他突然明白,放弃本科不是认输,而是普通家庭在生活里,找到的另一条更稳当的路。那些空着的19213个民办本科名额,背后都是像他这样的孩子,和他们父母夜里算的那笔账——20万买套房,比买个不确定的未来,实在多了。 现在,李明浩在高职的汽修车间里,每天对着发动机琢磨。他知道,自己少了个“本科生”的头衔,却多了三年时间和17万积蓄。这世上的路不止一条,对他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能攥在手里的实在,比挂在嘴边的体面,更重要。 广西的那些缺额数据,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选择。当教育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放弃本科不是堕落,而是认清现实后的清醒。毕竟,生活不是只有“本科”这一座独木桥,能通向安稳日子的路,都是好路。 李明浩偶尔会想起那张被放弃的本科志愿表,但更多时候,他在琢磨怎么把发动机拆得更快。他说,等自己成了汽修师傅,要在县城开个店,店名就叫“明浩修车”,到时候让爸妈回来帮忙,不用再去工地搬砖。这个念头,比“本科生”三个字,更让他有劲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