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陈若克在日寇的牢狱里生下了孩子,因遭受酷刑和长期折磨,身体极度虚弱,挤不出一滴奶,敌人递来一碗诱降的奶,她怒目打翻,转身咬破手指,把血滴进婴儿嘴里:“孩子,你来到世上没吃一口奶,就要离开,吸一口妈妈的血吧”! 在陈若克入狱的第三天,遍体鳞伤的她就在牢房里生下了女儿,日寇的牢狱阴暗潮湿,敌人的酷刑让她虚弱到了极点,一个是刚刚生产完的母亲虚弱不堪,怀里是饿得撕心裂肺的孩子,她没有一滴奶水。 当日本人假惺惺地端来牛奶,以为能用母性来瓦解她的意志,可日军的如意算盘终究还是打错了,他们低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陈若克低头看着啼哭的女儿,这才有了开头的那咬破手指喂自己的血给孩子的那一幕。 日本人见“贿赂”无望,不久后,陈若克和出生仅19天的女儿就被押往沂河岸边的刑场,路边站满了前来送别的乡亲,人群中有人说:“把孩子留下吧,求你了”。 但陈若克却坚定地摇了摇头,抱紧了怀中的女儿,高声说:“孩子若落在敌人手里,会让她父亲分心,整个民族都在受难,我们娘俩的命又算什么?今天我就拼上这块血肉,让敌人看看,中华民族是杀不完、吓不倒的”! 最终身中27刀后,她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母女俩倒在血泊中,静静地躺在一起。 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母亲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爆发的如此刚烈?她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这里? 这事得从头说起,她叫陈若克,1919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清贫的家庭,日子自然难熬,当别的孩子还在读书的年纪,她就不得不辍学进了纱厂,小小的个子够不着机器,就得在脚下垫一块冰冷的砖头,工厂里日复一日的噪音,磨得人耳朵生疼,可她硬是咬牙扛了下来,她心里清楚,只有熬下去,才有机会冲出去。 到了夜里,别人都睡了,她却在昏黄的油灯下苦读,当读到《新女性》里那句“除死无大难”时,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内心中已经迸发出了“救国”的萌芽。 那一年她17岁,就悄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深知从那一刻起,她的命就不再是她一个人的了。 命运的齿轮,也悄然在那之后转动,在山西华北军政干校的一孔窑洞里,她遇见了校长朱瑞,并至此成为了她一生的“爱人”,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朱瑞虽话不多,但是两人之间应该都是“心知肚明”。 后来,他们一同转战山东抗日根据地,在这里陈若克彻底变了样,脱下城里姑娘的衣服,换上粗布衣,挽起裤腿就跟乡亲们一起下地。 可就是有一次,她不经意间随手穿了件自己带来的米色毛衣,直接就被日军的侦察兵盯上,而对方的判断很简单:“穿毛衣的,不是普通农妇”。 好在后来成功的脱困,但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她猛然惊醒,原来在战场上,一件衣服都可能要了一个人的命,这也让她学会了伪装,更学会了在斗争中生存的智慧。 时间很快来到1940年,日军在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她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在这期间夭折的,身为母亲,那份悲痛几乎将她击垮。 可是第二天,她擦干眼泪,又重新出现在了队伍里,或许是她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她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第一个孩子的夭折,但是她也知道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他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白白牺牲。 于是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件曾带来危险的米色毛衣扔进了火堆,彻底和自己的过去告别,那团火仿佛烧掉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她心底残存的最后一丝软弱。 一年后,日寇对沂蒙山区发动了更残酷的“扫荡”,当时身怀六甲的陈若克所在部队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她不幸被俘,最终母女二人就是开头那般牺牲的十分壮烈。 后来,陈若克和她的孩子被安葬在山东蒙阴烈士陵园,墓碑上只有两个名字并排刻着,偶尔有后人来祭奠,会轻轻放下一顶绣着红星的小帽子,这是因为在牺牲之前,陈若克拼了命做了一顶绣着红星的小马子,这也是她唯一能替孩子所做的事情了,所以这既是无声的缅怀,更是信仰的传承。 她咬破手指的那一刻,世界或许没听见,但历史听见了——那不是一滴血,那是一句誓言:这个民族,不可战胜。 前辈们的牺牲,不是为了让我们把他们刻在碑上,而是为了让后来人,再也不必经历那样的饥饿与寒冷,我们今天可以有这样的太平盛世,正是因为前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即使是当时刚出生的婴儿也承担着这样坚定的使命,我们有有何理由不为今天我国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呢? 参考资料:山河铭记|陈若克:工运先锋喋血沂蒙,母婴英烈气贯长虹——2025-06-13 07:34·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