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古贝春的“时间炼金术”

“勾调设计是个细致活儿,不能急躁,需要沉下心来。”任满刚随手指向一面荣誉证书,“比如这个酒体设计荣誉可能是新的,背后却都是时间的累积。”的确,2025齐鲁白酒酒体设计金奖,山东省白酒协会不久前刚颁发的,颁予古贝春52度水晶白版酒。旁边还有青酌奖、华夏杯、风格奖等酒体设计或感官评定类奖项,一一按年份排列,分别颁给古贝春百年老窖、古贝元白版、古贝元1983、国蕴30等古贝春旗下品牌。

古贝春酒文化艺术节

在古贝春集团科技展厅,在一面面荣誉、一座座奖杯和一件件技术成果、专利证书之间,酒体设计师任满刚平和的语气中透着深情与真挚。这个刚刚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定为首席酒体设计师的青年人,身材修长,眼神闪亮,略带羞涩的微笑中有着从容和坚定。

7月15日,刚下过一场雨,在万物葳蕤、暑气渐消的清新午后,这场关于快与慢、美酒与时间的采访渐入佳境。

40年时光里的沉淀密码——

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美还是舒适度

古贝春集团有个“万坛工程”,早些年刚开始的时候叫“万坛计划”,现在早已成为现实并且远不止万坛。说白了,就是他们常年保有1万坛以上的陈年原酒。存放多久?5年、10年、20年不等,最短的3年,最长的已有40年。

每天清晨,70岁的总工程师吴兆征总要比一般员工早到公司一会儿,在车棚停好自行车,到办公室再次洗漱后,在晨光熹微和时有断续的鸟鸣声里缓步走进酒仙山侧的原酒库。看一看、闻一闻甚至只是听一听这一坛坛口系红绸的酒瓮酒坛。“这时候安静,酒还在睡或者刚刚醒,受的打扰少。”他微笑着,脸上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真的,酒是有灵性的。”

储酒坛库

原酒品评定级和酒体设计定型是吴兆征的日常工作。多数时候,他选取原酒用于设计组合时会直奔目的地——酒库中的某一个区域,确定其中的一坛或几坛,由徒弟们带上器皿直接取样。有的时候,他也现场考试——让这些年轻的酒体设计师们做做“选择题”——把瓮上的标牌翻扣好,挨个测试他们关于年份、度数、香气的判断。“真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我都快没用了。”他说,脸上却洋溢着幸福。作为全国四十二分之一的“中国白酒大师”,吴兆征已过了退休年龄,但这位早在2005年便亲手将古贝春质量推上全国第一把交椅的元老级人物,是厂里的“老宝贝疙瘩”,厂里舍不得他离开,就让他退而不休,留任总工位上传道、授业、解惑。眼下一茬茬国家级白酒评委在古贝春集团成长起来,十年磨一剑的任满刚不仅顺利出师,在全省酒体设计大赛中一举拿下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次还不声不响地登上全国“首席”了,这样的“出师答卷”自然平地惊雷,大放异彩,怎不教人有“桃李天下,七十二贤”的欣慰。

“无他,唯手熟耳。”吴兆征借卖油翁自谦,徒弟们并不完全同意。任满刚说,老师不是卖油翁,是大酒师,从事的是技术,更是艺术。这是实话。说起酒体设计与勾调,吴总工不仅对上万坛酒了如指掌,更是一语道破古贝春酒体设计的“秘宗”: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美仍是舒适度。

“古贝春白版酒为什么长盛不衰?低醉酒度!古贝春百年老窖为什么大受欢迎?高舒适度!再说,古贝元1983,底气全凭高舒适度!”吴兆征接着揭秘:健康、舒适是古贝春品牌旗下所有酒种勾调设计的遵循原则,包括白版的低醉酒度——醉得慢,醒得快,不上头——其实都指向最终目标就是健康前提下的高舒适度。而这一目标的最终达成,除了敏锐高超的技术之长,还要有一丝不苟的艺术之心,更要有用之不尽的陈酿之基。

300年岁月里的老窖流芳——

谁持木锨酝流霞匠心深处见乾坤

伴着第一缕晨光骑车上班的还有个老头儿,叫董付新,同样是古贝春集团的技术权威。说起来和吴兆征不分伯仲,二人年龄相仿,技术相当,一个是总工程师,一个是总酿酒师;都是酒林高手,心中有数,手上有术。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武器”,吴大师用的瓶瓶罐罐和烧杯试管,来来回回地勾,千回百转地品,凭的是细如发丝的精准和高倍敏感的“嘴上功夫”;董大师舞得行云流水、步步生花的是一把木锨,靠的是匀匀实实如同箩面的装甑绝技、手抓目测粮糟温湿度以及发泥制曲、分级摘酒如探囊取物的“手上绝活”。还有,每天到厂里,吴兆征率先走进的是酒库,是试验室;董付新一头扎进的是曲房或窖池车间。

酿酒车间

“别看咱抡的是木锨,干的可是微生物的细活儿。”这句在酿酒工人当中流传甚广的“董氏名言”可谓切中要害。手要稳、眼要准,劲要匀……年过七旬的董付新眼下虽然不必跟班生产,但还是习惯性地去古贝春的“金牌手工班”看看转转,不时示范一下“动作要领”。“要轻装薄洒,跟汽上甑,里面有益微生物菌群多着呢,又娇嫩,酒醅就相当于土壤和养分,要细,要匀,要调和好才行,不然微生物菌群怎么生长?”他接着打了个比方,一样是种庄稼,为啥有好有孬?种子得好吧?水肥得跟上吧?土壤还得有活性!“就说咱古贝春,粮是生态粮,窖是生态窖,酿还是生态酿,不好喝没道理嘛!这个生态酿就是咱的传统工艺,就是具体的操作,从泥池子、搭窖开始,到制曲、拌料、发酵……哪个环节不得用心,目的就是让这一锅料从粮到酒都保持活性嘛!”见我还是思忖状,他又解释,“就说发酵吧,都知道咱古贝春酒的发酵期在业内是最长的,单轮都要90天,就是为了发酵更充分,呈香呈味有益微生物菌群更多样,但如果不是生态酿,不注意细节,从窖池到原料没活性,这么长时间还不馊了酸了?”

古贝春酿造工艺中的出甑环节

“如此说来还是‘手工班’的酒好喽?”面对这个颇具挑衅性的问题,他似是胸有成竹,早有防备:“你是问我对数字化、智能化酿酒的态度。老实说,现代技术越来越成熟了,这是趋势。”“不担心被取代?”我索性接着挑衅。他笑了:“不会!智能化、数字化只是手段或工具,只是取代了一部分人工,减轻了劳动强度。千年窖泥万年糟,我们的窖池、工艺还是传统的,非遗的。你就说数字化车间的机器人装甑吧,只是替代了人工,可它所有的动作还是人为设计的,动作要领全得符合人的要求。这其实就是‘机械仿生学’呗!”啊呀呀,真是了不得,这老头儿的木锨可真不是白抡的,简直抡得头头是道,还抡出了新天地、新境界,把业内这么高端的命题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大大方方。

机械化车间的大型窖池

三千里运河的动人传承——

千年酒脉蕴奇香品尽人生百般味

白酒究竟喝什么?特别是在同质化依然严重的今天?

大概除了酒本身的品质,更不可忽略的还是白酒的精神属性。因为消费者追求的除了舒适的身体感受,还有愉悦的精神享受,乃至人生的喜怒悲欢与百般况味。身份、地位、名利、爱情、生意、交际、成功、失败,乃至诗情画意生老病死甚或不甘与无奈,多少慷慨悲歌,多少欲说还休,莫不需要一杯老酒来慰藉?

千年大运河,万家古贝春。一杯承载辽阔历史与纵深情感的老酒当然值得托付。

这正是古贝春七十年来坚持不懈做文化的原因!因为他们要给消费者更多选择古贝春的理由!毋庸讳言,一个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最离不开的也是文化的赋能与传播。

七十年,他们一直在不断尝试“把文化酿进酒里”。

从商代敬天祭祀的国酒“秬鬯”,到战国毛遂赴楚求援的伴手礼“赵酒”;从伴随中华第一状元孙伏伽应运而生的唐代佳酿“状元红”,到随贡米进宫的大宋名品“小米香”;从元代酒坛“东阳好酒”的出土物证,到“康熙窖”溯源成功的科学佐证;从明清远销外埠的“菊酒”“罗酒”“卢酒”典籍记载,到民国年间柴、胡、何、马、孙五大“家酒”的记忆……

从唐代诗人张祜的“酒思贝州香”到明代大学士白钺的“诗成酒尽茶烟歇”;从诗坛泰斗臧克家的“古贝春醪我欲醉”到著名诗人桑恒昌的“大运河和古贝春是我液体的故乡”;从《运河酒话》里“河因酒而灵动,酒因河而致远”到荧屏上“春儿”姑娘的“喝了古贝香,烦恼都忘光”;从电影《配方》里“南酒北酿”的上下求索到非虚构作品《1983,中国酒事》中“两河融合”的精神溯源……

古贝春,一杯“中华老字号”的故事纵贯1794公里京杭运河。

“一个酒厂要有讲故事的能力,还要有讲故事的那个人,一定要有文化人,要把故事讲好,把酒卖好,这是我的一个建议。”今年5月份,在文学大家云集的《1983,中国酒事》作品研讨会上,作家朱零盛赞古贝春的酒文化建设后直陈了这样一个观点,与会者纷纷表示赞同。对古贝春有详细了解的德州市作协主席邢庆杰补充说,古贝春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人也不止一个,仅省级和国家级作协会员就先后走出了5位。

“把文化酿进酒里,不只是写写画画,要干的和值得干的事儿挺多。”集团文化中心主任李国锋认为,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比如他们早年通过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近年完成的古贝春酒厂旧址省级文保单位认定等等。“当然,还有日常工作的重头戏——酒文旅融合,这对品牌文化厚度积淀很重要,大有文章可做。”他说。

快与慢的辩证法——

战略定力即利器立足长远终有达

做任何产业都需要适宜的节奏。“稳健是重要的,应是快与慢的变奏:市场决断和动作需快,品质和品牌建设就要慢,沉住气,不能急功近利。”集团总经理张洪昌认为,白酒虽然属于“快消品”,但需要的却是“长期主义”,特别是有志于做品牌的从业者。“要做长远就不能只想着挣‘快钱’,生产运营、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包括市场建设与培育都是这样。”

张洪昌说,今年他们提出的企业战略有所“降调”,三句12个字:稳中求进、进中提质、质中焕新。他解释说,稳字打头,强调的是不冒进,是稳扎稳打,在稳的基础上求进取;进中提质,就是刀刃向内抓管理,全员提升强内功;质中焕新,是说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战略定力是确保长足发展的利器,张洪昌回应:从今年以来企业的总体目标实现程度看,发展符合预期。“质量稳定,价格稳定,市场保有量稳定,复购率还有所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得到保持和加强,这也为我们‘十五五’时期的更好发展,构建三次创业后的‘古贝春4.0’新体系奠定了基础。”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