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进攻,泽连斯基下令
当地时间7月13日,泽连斯基和乌克兰军方以及国防部长举行会议,他听取了当下前线的局势变化,包括波克罗夫斯基地区以及哈尔科夫地区等等,凭借乌军的努力挫败了俄军进攻。 当天的会议持续近6小时,国防部长乌梅罗夫、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等核心将领悉数到场。根据乌总统办公室事后披露的片段信息,泽连斯基在会上多次强调“必须将战争带入俄境内”的战略目标,尤其提到要“巩固哈尔科夫方向的战术突破”。 这一表态与乌军近期在该地区的机器人作战成果直接相关——7月9日,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在哈尔科夫使用装载炸药的地面机器人系统,迫使俄军士兵向无人装备投降,这是历史上首次由机器人部队完成的俘获行动。 这种技术创新不仅减少了乌军伤亡,更在心理层面瓦解了俄军防线。 在波克罗夫斯基方向,乌军正依托无人机群构建“察打一体”网络。根据7月13日乌总参谋部战报,该地区单日发生97次战斗,乌军通过FPV无人机引导炮火,摧毁俄军3个指挥所和5处弹药库。 就在会议当天,泽连斯基宣布总理什梅加尔转任国防部长,经济事务副总理斯维里登科升任总理,这一人事调整被解读为“将资源全面向国防倾斜”的信号。 俄军方面,针对乌军攻势采取了多维度反制。7月13日,俄国防部通报称摧毁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2套发射装置,并在顿涅茨克地区推进2个定居点。 值得关注的是,俄军正加速在俄乌边境构建“智能防御带”,通过温压弹与地道探测雷达结合,破解乌军沿用自马里乌波尔战役的坑道战术。这种防御体系的升级,使得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推进速度从日均40公里降至15公里。 国际支持的变化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美国在7月13日宣布通过北约框架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导弹,特朗普政府更罕见使用总统提款授权,计划在未来几天交付创纪录的军事装备。 欧盟虽未公布具体援助金额,但7月12日恢复的援助渠道已确认将优先提供200万枚炮弹,这对乌军维持进攻节奏至关重要。 北约秘书长吕特在7月14日访美时,特别提到“欧洲防务自主需与援乌行动协同推进”,暗示未来可能增加联合生产武器的比例。 这场全面进攻的深层动因,还与俄乌和谈博弈密切相关。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在2月通过停火决议,但双方立场仍存在根本分歧:俄方要求承认现有战线,乌方则坚持“领土完整”。 泽连斯基在7月13日的会议上明确表示,“战场上的胜利将决定谈判桌上的筹码”。 然而,进攻也面临现实制约。俄军在7月13日发动的“七日空袭”中,投入1800架无人机和83枚导弹,重点打击乌军工设施。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无人机生产基地遭重创,导致乌军单日无人机产量下降40%。 经济层面,乌国家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需外部融资384亿美元以维持战争,这使得泽连斯基政府必须在短期内取得军事突破以争取更多援助。 在这场人机协同的现代化战争中,传统战术正被彻底改写。乌军在哈尔科夫使用的自杀式地面平台,通过预设路线和爆炸当量计算,实现了“零伤亡破袭”;俄军则以“柳叶刀”无人机组成侦察网,日均出动300架次进行战场监控。 这种技术对抗的白热化,使得7月13日的全面进攻成为观察未来战争形态的关键窗口。 美国雷神公司在7月14日宣布,其为乌克兰定制的“爱国者”导弹拦截系统已完成最后测试,该系统针对俄军“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进行了算法优化。 与此同时,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与乌方签署协议,将在利沃夫建立坦克维修中心,这被视为欧盟深化军事介入的信号。 尽管泽连斯基在7月13日的会议上展现出坚定决心,但战场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俄军在库尔斯克州集结的5万兵力尚未投入战斗,而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基方向的后勤补给线正面临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威胁。 更关键的是,欧盟内部对援乌的分歧可能影响后续弹药供应——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已公开反对将国防预算的30%以上用于乌克兰。 这场全面进攻的最终走向,或将取决于三个核心变量:乌军能否在8月前突破俄军“智能防御带”,美国中期选举对军援政策的影响,以及欧盟能否在7月底前敲定新的援助方案。 无论结果如何,7月13日的决策都将成为俄乌冲突史上的重要节点,其影响远超战场本身,深刻重塑着欧洲安全格局与全球军贸市场的权力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