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面对愈演愈烈的个人崇拜现象,彭德怀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赞成神化毛主席、对毛主席搞个人崇拜。他认为那些对毛主席搞个人崇拜的人,不一定是尊敬毛主席,很可能是为了抬高他们自己。他认为:领袖人物也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不要人为地把自己与人民群众隔开,要多与群众接触。只有这样,才能多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这条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 回想1898年10月24日这一天,湖南省湘潭县有个叫乌石峰的地方,山高得很,就像一个巨人矗立在那里。就在乌石峰下的一间茅舍里,传出了新生儿响亮的呱呱啼哭声。这声音啊,就像一道希望的曙光,给已经单传两代的彭姓贫苦农家带来了新的盼头。那时候的穷人家,能有个孩子,就仿佛是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全家人都盼着这孩子能带来好运,改变家里的穷苦状况。 到了15岁那年,湘潭遭遇了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到处都是饥民。这些饥民实在没办法,只能去“闹粜”,就是要求那些囤粮居奇的富户,按照官府规定的价格,卖给他们一定数量的救命粮。可官府哪能容忍这些,开始追缉闹粜的饥民。这个年少的孩子,心里一直记着童年的苦难,也想为贫苦人找出路,于是他告别了乌石峰,离开了家乡,远走他乡。这一走,可就走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大名鼎鼎、彪炳千秋的人物——彭德怀。 他离开家乡后,不满18岁就投身到了湘军,当了一名二等兵。在军队里,他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凭借着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一路晋升。从代班长、班长,到代排长、排长,再到代连长、连长,接着是代营长、营长,后来又当上了代团长、团长,最后还升任了湘军劲旅独立第5师的第1团团长。他这一路晋升,可是跨过了行伍阶梯中的每一级,在军队里已经崭露头角。要是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他本可以继续沿着这个阶梯往上爬,说不定能成为军队里的高级将领。 但彭德怀可不是那种只追求个人名利的人。他和那个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心里一直装着国家和人民,在湘军中苦苦寻索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看到军队里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看到那些恶霸欺压百姓,心里特别气愤。于是他惩杀恶霸,组织救贫会,还搞士兵自治,希望能让军队变得更好,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实事。可他发现,这条路走起来特别艰难,前程一片茫茫,根本看不到希望。 1928年,彭德怀已经30岁了。这一年,他找到了共产党,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一样。同年7月,他在驻地湖南平江城毅然率部暴动,创立了红5军,然后奔赴井冈山。到了井冈山后,他自动接受了朱德、毛泽东的指挥,从此开始了生命的新征程。 在湘军的时候,彭德怀就素以骁勇著称,打起仗来特别勇猛。但自从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他心里有了为天下受苦人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再加上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焕发出非凡的胆略和才智。在战场上,他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1928年到1953年,这25年里,他有22年都身在前敌。在苏区的时候,他驰骋沙场,为保卫苏区、扩大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长征途中,他担任红3军团长,为红军开路,带领红军突破重重封锁,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后来,他又成为西征军司令,开辟了千里陕甘宁,为红军找到了新的落脚点。抗日战争时期,他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带领八路军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他临危受命,以2万之众抗击国民党20万大军,保卫党中央,解放了西北5省,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抗美援朝时期,他再次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司令,把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恢复了朝鲜半岛的和平。他参加和指挥的战役战斗有数百次,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民族战争和出国作战的每一个战争阶段,成为了国际知名的革命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