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叶剑英说:“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

叶剑英说:“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我叶剑英也算一个,从一定意义上讲,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让我们从心底佩服一个人不容易。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家逐渐认识了毛主席。别人也都当过头、掌过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把我们这些人拢起来,干成了建立新中国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这件大事情。” 毛主席对艰苦奋斗的强调贯穿于他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这种精神不仅是他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他虽然没有直接给艰苦奋斗下定义,但从他的诸多论述和实际行动中,我们能清晰地把握到这一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物质生活方面,毛主席始终倡导艰苦朴素,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在战争年代,物资极度匮乏,每一份资源都关乎着革命的成败。1948年4月1日,在晋绥干部会议上,他着重指出要“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当时严峻现实提出的切实要求。在战争环境中,每一颗粮食、每一件物资都凝聚着人民的血汗,浪费就意味着削弱革命的力量。 从实际行动来看,毛主席更是以身作则。1949年秋毛岸英结婚时,新婚夜餐简单至极,新房摆设也极为简朴。毛主席送给新婚夫妇的礼品,仅仅是他穿过的一件大衣。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对自己和家人在物质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他深知,在国家和人民都处于艰难时刻,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践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并非是对生活品质的忽视,而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革命和建设事业上,为了更远大的目标而牺牲个人的享受。 在国家建设上,毛主席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经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他明确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农业生产力低下,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节约每一份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这一精神,我国在建国初期的50年代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运动。1952年开展了“三反”运动,旨在打击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净化社会风气,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1955年提倡节约,重点在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中反对过高的标准,在工业生产中降低原料消耗。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提高建设的效益。 1956年底到1957年,更是明确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并把这种运动推广到“全国各方面”,强调“六亿人口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一系列行动,体现了毛主席同志对国家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务实态度,他深知,只有通过勤俭建国,才能逐步积累财富,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工作精神上,毛主席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要勇于拼搏,不怕一切困难和险阻。他深知,革命和建设事业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无论工作条件如何艰苦,工作任务如何艰巨或繁重,都应该矢志不移地去完成它。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残酷镇压,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斗争。这种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同样重要。 毛主席在1957年3月18日举行的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曾经就坚持艰苦奋斗问题指出:“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这种“拼命”精神,就是要竭尽全力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退缩,要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同时,他还强调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这种对待困难的态度,体现了他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心。 最后有必要强调指出,在毛主席同志看来,艰苦奋斗绝非暂时之计,而应该长期坚持,毫不动摇。他在1955年指出,“目前这几十年内”特别要提倡勤俭,但“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1957年,他在谈到共产党要坚持艰苦奋斗时,以不容有丝毫怀疑的口气说:“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在新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是在社会建设、文化繁荣等方面,都需要我们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克服困难,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