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能够改变无数家庭的一句话:“教育从不是‘静待花开’——而是父母,以‘规矩为剪’,

能够改变无数家庭的一句话:“教育从不是‘静待花开’——而是父母,以‘规矩为剪’,以‘习惯’为绳,一寸寸修剪出孩子挺拔的模样。” 放任自流的土壤,只会滋长荆棘而非玫瑰。 所谓静待花开,多半是懒骨头顶着雅名的遮羞布! 不少爹妈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不用费心管。这想法真要不得。孩子小的时候,学东西特别快,好的坏的都往心里装。你不教他规矩,他可能就学会乱发脾气、做事拖拉。等这些坏习惯扎了根,再想改,那可就费老劲了。不是说爹妈要凶神恶煞,而是得用心去引路。 规矩就是日常里的小界限,比方说吃饭不能看电视、到点必须睡觉。这些条条框框让孩子明白啥该做、啥不该碰。一开始孩子肯定不乐意,哭闹耍赖常有的事。但只要爹妈能坚持住,孩子慢慢就懂了啥叫尊重、啥叫管住自己。没个规矩,孩子容易变得只顾自己,以后上学、跟人打交道,都得碰钉子。爹妈得硬气点,别一见孩子掉眼泪就心软投降。 习惯呢,是靠一天天的小事攒起来的。像早上起来刷牙、写完作业再玩。这些看着不起眼,天天做就成了自然。好习惯能让孩子学会坚持,知道啥叫负责任。爹妈自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跟着学就顺溜。习惯养成了,孩子自己就主动去做,不用爹妈在后头追着喊。 撒手不管的孩子,结果往往不太好。成绩上不去,或者惹是生非的不少。像隔壁老王家的小子,他爹妈总说“让孩子自由发展”,结果孩子整天抱着手机,作业一个字不写。现在上初中了,成绩班里垫底不说,还总跟同学打架。他爹妈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这不是爱孩子,是耽误孩子。野草长满了地,再想清理可就难了。 想把孩子教好,爹妈得花时间陪着。不是靠打骂,是得耐心讲道理。比如孩子玩具扔一地,你可以告诉他:“玩具收好了,下次玩才找得着,也不会摔坏。”孩子明白了为啥要这样,慢慢就接受了。修剪孩子,也不是一个模子刻,得看孩子啥性子。活泼点的孩子,规矩可以松些;内向点的,得多鼓鼓劲。 培养习惯得从身边小事着手。比如每天读一小会儿书,或者帮着擦擦桌子、摆摆碗筷。孩子做对了,及时夸一句。爹妈也别着急,饭要一口口吃。习惯像根绳子,慢慢收紧,孩子就走上了道。日子久了,孩子自己习惯了,也不觉得是负担。这比干等着“花开”要实在得多。 现在外面有种说法,讲孩子压力太大,得放松点。这话在理,但不能过了头。放松不等于撒手不管。爹妈可以给孩子玩的时间,但得有个框框。比如玩一小时游戏,时间到了就得去学习。找到这个平衡点,孩子玩得开心,学习也不落下。光等着,孩子容易找不着北。 过来人都知道,孩子小时候的底子最重要。三岁看到老,小时候的习惯能跟一辈子。爹妈别图省事,每天抽点空,跟孩子聊聊天、读读书。这些小事堆起来,就是孩子的将来。规矩和习惯不是捆着孩子,是帮他们飞得更高的翅膀。孩子飞得稳当,爹妈才真能安心。 咱也知道,现在家里大人忙,上班累得够呛。这都能理解,但再忙也得挤点时间给孩子。下班回家问问孩子今天学校有啥新鲜事,周末一起做点啥。孩子感觉到你的关心,才更愿意听你的话。教孩子不是光花钱报班就完事了,最要紧的是爹妈那份心。一点点修修剪剪,孩子才能长得直溜。 小时候不管,等孩子到了十几岁,问题就全冒出来了。叛逆、不想上学,爹妈这时候想管,使不上劲。不如早点动手。规矩这把剪子,剪掉歪枝;习惯这根绳子,拉正方向。孩子不是地里的庄稼,光靠老天爷下雨可不行。 爹妈们,别让“静待花开”给糊弄了。那是给怕麻烦的人找的台阶。真心为孩子好,就得行动起来。用规矩和习惯一点点打磨孩子的品性,将来孩子会念你的好。带孩子走路,爹妈是引路的,孩子跟着学。走歪了,赶紧拽回来。 大家伙儿说说,是不是这个理儿?你们家里头是咋管教孩子的?是放养还是立规矩?有啥好的法子,说出来大伙儿一块儿琢磨琢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