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在老家,天天准点一日三餐,早上九点吃早餐,中午十二点半左右吃午餐,下午五点多吃晚餐。没有大鱼大肉,只有粗茶淡饭,依旧每顿吃个肚儿圆,不管母亲做了啥,一看,嘿,好久没吃了,每个都是十分想念的家常味道,而后一吃就刹不住了车,非吃撑了不行。晚餐罢,肚儿撑,时间又太早,母亲提议去散步,于是,我们带着孩子欣然前往。出了我家大门往北,路过一个胡同,我隐约觉得应该是琳姐家了,就问母亲,是不是琳姐家那个胡同。母亲说,是哩。这个胡同已经完全没有一点旧时的样子了!胡同距离我家大概200米,我却有20年未曾踏足过。
我还上小学时,放学后就疯玩,常和对门发小阿梅来找琳姐玩,琳姐大大的眼睛,说话轻轻柔柔,会的还多,她能画一手绝美的古代美女,还会编织各种手链,曾经风靡一时的手工手链,我就是跟她学的。
我们跟着她玩沙包、跳皮筋,还在她家这个路旁长满青苔和杂草的胡同里,我学会了二八自行车,当然少不了摔得鼻青脸肿。我们还和一些男孩子比赛谁推机动车轮胎推的更快……
那都是记忆里疯狂流汗的快乐时光。
后来我上了初中,一所私立的全封闭式学校,每日埋头苦读,不再在村里疯跑,长我几岁的琳姐也慢慢初中毕业,而后大概外出打工了。
千禧年后,村里的年轻孩儿们还热衷于南方的电子厂、流水线,他们跟着熟识的亲戚朋友,离开村庄,外出谋生,在花花世界里体验长大的新奇。
03
琳姐大概出生在1987-1989之间,个子不高,人都说遗传她母亲的身高,叫我说,遗传只是一部分,更多原因是那年代营养跟不上,日常粗茶淡饭,一般家庭也就过年能吃吃肉,鸡蛋也不是可以放开吃的,更谈不上每天喝到牛奶了。
反观比我还小几岁的95后们,各个身高都超越了我们这些姐姐,只是几年时间而已,农村孩子的生活条件已改善了很多。
最近频繁听到琳姐的消息,是因为她前不久生了第四胎,还是个女儿,琳姐已生育了四位千金。
另一让人觉得惋惜的是:她婆婆前不久去世了。
琳姐在豫东老家生活,丈夫外出打工,她一个人拉扯四个女儿,连个搭把手的人都没有。如果非要说有,那只能说是她十岁的大女儿了,一个过早需要承担生活的小女孩。
邻里们说完她的境况后,还会说一句话“不知道她还生不生嘞”。
这个答案谁知道呢。
有人发表结论:还生干啥,四个闺女,你看以后得有多享福?!
也有人说:不生个儿子,不中啊!以后就绝户了。
04
最近我在看《六姊妹》的小说,一个一心想生一个儿子的家庭,却一直无法如愿以偿,生了六个女儿。为什么没有一直生下去?因为小说里的母亲——美心的身体不能再生育了,不得不终止。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应该比比皆是。
我一个亲戚,小我几岁,丈夫是个独苗儿,她也在拼儿子,截至目前,也是生了四个女儿。
当当事人走在拼命生儿子的路上,如果没有达成目标,是不会那么容易停止的。原因很复杂,比如不服输,比如不甘心,比如外界的目光,比如公婆给予的压力,比如自己也希望的儿女双全,比如对未来养老的担忧……
听了琳姐的事,我只觉得唏嘘,作为一个外人,我不能给予任何建议。“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她做出的选择,一定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你若要问:儿子真那么重要吗?
在一些家庭里,儿子确实很重要,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更有很多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女儿就不重要了吗?
当然也重要,只是在很多家庭的观念里,不得不承认:女儿是锦上添花,儿子是雪中送炭。
生育儿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里饱含了多少血泪、屈辱、心酸,大概每个人都能说出那么一两个听到的故事。
我内心拥有的,只有对女性更多的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