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有一句“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道尽了中医治病的大智慧。中医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有一句“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道尽了中医治病的大智慧。

中医看人体,就像看一个动态平衡的小天地,阴阳二气如同昼夜交替、四季轮转,须得各安其位、互为其用。

若阴阳偏盛偏衰,就像天不下雨、地不生泽,必有灾祸——或是寒凝血滞,或是火热灼津,或是清气下陷,或是浊阴上逆,种种病症皆因“失中和”而起。

而医者的使命,便是做这个小天地的“调和者”,顺着人体本有的规律去拨乱反正,这才是治病的最高境界。

中医的万千治法,说到底都是围绕“阴阳”二字做文章。

比如看到有人怕冷肢凉、舌淡苔白,便知是阳气不足,需用姜、附、桂之类“补其不足”,就像给阴寒的角落生一炉暖火;

若见人口干舌燥、舌红少津,便是阴液亏虚,需用沙参、麦冬“滋其匮乏”,如同给干涸的土地引一渠清泉。

遇到体内有痰湿、瘀血等有余之邪时,则用消食导滞、活血化瘀之法泻其有余,好比清扫河道里的淤泥,让气血津液重新流动起来。

这些治法看似千差万别,核心却只有一个:细心察辨阴阳失衡的关键所在,该补则补,该泻则泻,该温则温,该清则清,让失调的气血回归平的状态。

这种以平为期的治疗观,本质是让脏腑从“拧巴”的病理状态回到“和顺”的生理轨道。

就像琴弦太紧会断、太松无声,唯有松紧适宜才能奏出和谐之音。

临床中常见的脾胃不和、肝郁气滞、心肾不交等症,看似病位不同,实则都是阴阳气血在脏腑间的“交通”出了问题。

治疗若能顺着调和的思路,或疏肝理脾,或交通心肾,或温清并用,使脏腑气机升降有序、阴阳互根互用,往往能起到“拨正一局,全盘活络”的效果。

这便是中医所说的中和之道——不是强行压制病症,而是让身体自己找回平衡的能力,如此方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实现真正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