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今年起蒜二姐夫出憨力了,往年要花4000块请人帮着起蒜、拉蒜、平整田地、种玉蜀黍

今年起蒜二姐夫出憨力了,往年要花4000块请人帮着起蒜、拉蒜、平整田地、种玉蜀黍的,今年他斗志昂扬,一大半活自己干,省了2000,还跟二姐吹,“要不是赶回徐州加班,咱一分钱不让外人挣,这三亩多蒜地,咱两人齐活。哪儿挣钱我去哪,我比谁不精?” 二姐夫今年回家有点“反常”,不提去街里买猪头肉了,二姐做啥他吃啥,干活也卖力,看来大孙女成绩下降,让他反思了,决心结合劳动改造,涤荡一下灵魂,当然更主要的是,省点钱,凑点补课费。 前几天交了4000,这几天省了2000,堤外损失堤内补,二姐夫掐指一算,还不算吃亏。 有朋友问,为什么现在要雇人起蒜,还要花钱? 其实是经济规律决定的,这些年已经形成趋势了,尤其在起蒜、各家都缺人手时。 老家邳州一年两季庄稼,每年五六月份,收麦、起蒜,然后种玉蜀黍(玉米)、点大豆、点花生,以前是种水稻,现在湖里上水麻烦,水稻种的不多了,这段时间的忙碌叫“麦芒”; 经过一个夏天,到了九十月份,收玉蜀黍、水稻、大豆花生,再种大蒜、小麦,这叫“秋忙”。 30年前读书时,很多老师家里有地,收获季节,也要下地干活的,漫天野湖都是一番忙碌景象,学校会放“麦忙”和“秋忙”假,所谓“五忙十月,脚不沾地”。 以前农村人多地多,机器少,收种庄稼全靠人力,每次到了“麦口”,都要全家齐上阵,晒掉几层皮,吃的也简单,咸鱼咸鸭蛋、街里的锅饼,基本上大人小孩都要大瘦一圈。 现在机器多了,小麦、水稻、玉米等收割,都机械化了;青壮年劳动力都去城里打工、求学、上班、做生意了,农村剩下的都是“3861部队”。 当紧当忙要干活时,就没人。怎么办? 以前往往采取过互助协作模式,几家知近的亲邻一起干活,干完你家干我家的,但这样操作也有矛盾,你家地多、我家地少;你家人多,我家人少;收种的时间顺序,干活的精细程度,吃的好坏,具体人干活的主动性等等,都有一些矛盾。 比如像我二姐夫这样的,家活懒外活勤,给自己家干活磨洋工,大张旗鼓的在地头来回转悠不下地,就想着怎么招待人好吃的,让人不挑理;等到给别人干活时,他死出憨力,把自己累得够呛,顾别人不顾自己的,但这样的人很少,更多的人还是和二姐夫相反的,只顾自己,合作时间长了,还是有一些小小难言的嫌隙。 后来,家主有活,就不太爱找亲邻了,免得横生是非,直接上街(八集圆盘道附近)找短工,一天200-500解决家里紧急干活的问题。 老家的这个200-500块,可不好挣。 早晨三四点钟就得起床,在圆盘道和家主洽谈,干什么活?多少钱?干到几点?是按天算,还是按照包亩? 谈好后,就可以跟家主走了,家主包干活的工具和一天三顿饭。 干完一天后,直接日结走人。 就拿这一次二姐夫家三亩多大蒜(四分有机蒜)来说,他和二姐了两人起了一半,剩下的2亩,是请人帮忙起的,一亩1450,一亩1550,隔一天就涨了100,每天请3个人,管3顿饭。 为什么要请人?因为要抓紧腾出蒜地,平整土地种玉蜀黍(玉米),干完这些,还得回徐州值班,二姐也要回去做饭、带孩子。 二姐夫家需要人,乡里也有人愿意干日结工,这样,双方一拍即合,就形成了交易。 像三姐家,家里十几亩地,她一般不请人,她和三姐夫两人慢慢干,也能干出来,但人会很累 ,周期拉得也长,一个月忙得不得歇。 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二姐夫是受不了的。 农村现在庄稼和经济作物种植,都是自己选择了,种小麦、水稻比较省事,但不挣钱;种大蒜效益高一些,但很累,也有行情大小年之说,但总体说,一亩地能赚1000-4000块。 眼下,生活重压之下,二姐夫也知道挣钱了,三酒并做一酒,干的还挺利索。 有时想想人的认知圈和活动圈还是别太大,圈越大,未知世界了解的越多,压力越大。 像二姐夫这一代60后,如果一直在农村生活,他退休后,一个月4000多,每天还不是吃着火锅唱着歌,“上”他看不上,比下总是有余的,自我感觉很好。 可如今他进了城里,发现几乎人人都有退休工资,有的还是双职工,工资远比他高,还都有几套房,家里还存款不菲,和人家比,他简直是穷光蛋,而且还有房贷车贷,家庭的日常开销,孩子的补课费...... 城里的“比上不足”,让二姐夫没了底气,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肉身在城里,灵魂早希望回到农村,可真正回到农村,农村也有些面目全非了,大虎、二虎这样的懒汉酒鬼,为生活所迫,也要跑出去打工了,因为在老家除了种蒜能赚点钱,种别的都不赚钱,还有那么多的人情礼节需要应付。 60后,生活真不容易,即便像二姐夫这样的,曾经自我感觉很好的,退休之后,反而被房贷、车贷、教育、医药、养孙辈这些生活开支压得越发憔悴。 想起来有些无奈,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鸡鱼肉蛋都有,出行有车,城里有房,可二姐夫这样之前无忧无虑的人,怎么压力也越来越大了呢? 问题出在哪里? 二姐夫何时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