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胡锡进? 刚才我刷到一个视频,播主用毛笔写一个“GOU”字,写

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胡锡进? 刚才我刷到一个视频,播主用毛笔写一个“GOU”字,写完了,问:看到这个字,大家首先想到了谁?像这种帖子,精彩一般都在评论区。而令我惊奇的是,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网友都把票投给了“胡锡进”。 胡锡进,作为舆论场上的焦点人物,时常处于风口浪尖,尽管也有人肯定他,但似乎更多的人对他是反感和讨厌,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呢?我总结了一下,应该是这几种原因,大家看看我总结得对不对? 其一,在立场方面,他常被诟病为摇摆不定。以笑果演员侮辱解放军事件为例,起初他主张批评教育,认为无需严惩,可官方随后的重罚直接否定了他的观点,这让大众觉得他在原则问题上模糊立场,淡化事件的恶劣性。再者,对马保国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批评到后来的道歉,转变之快,被质疑是为了流量而随意改变立场。 其二,他的言论风格也与公众情绪多有错位。其措辞有时过于激烈,比如骂网友 “胆小鬼”,这种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刺痛了众多普通网民的心。在疫情期间,反对 “万里投毒” 口号,呼吁宽容海外华人,这一观点与多数网友对部分不遵守防疫规定的海外归国人员的愤怒情绪相悖。还有为虐猫考研生呼吁宽容,更是突破了大众的道德底线认知。 其三,流量驱动下的投机嫌疑也加深了大众对他的负面看法。他频繁蹭热点,像消费马保国的网络热度,以及通过 “表演式炒股” 来吸引眼球。而且言论逻辑自相矛盾,早年称愿生在美国,后来又激烈反西方;对日本地震的态度也是前后不一。这些反复无常的言行,让公众觉得他就是个机会主义者,不值得信任。 其四,在身份上,他退休官方媒体人的背景,使其言论带有 “半官方” 色彩。退休后却利用体制积累的公信力谋取个人流量,被指责 “吃体制饭砸体制锅”。同时,在敏感事件上的选择性发声,如苏州伤人事件中高调表态,而对类似国内其他案件较少关注,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他 “双标” 的印象。 当下社会转型,年轻网民崛起,他们对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要求更高,胡锡进在一些事件中立场的反复,被年轻群体视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且他的 “中产理性” 与底层民众的 “生存焦虑” 存在认知断裂,如在苹果店大妈事件中的言论,就遭到底层民众的质问。 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它的运行逻辑比真实社会还要真实。在真实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只有少数人参与评判,而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清一个人。但在网络社会里,有几亿网民的眼睛盯着你,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有可能被全部扒出并看穿。胡锡进被讨厌,就是这种“网络透明化效应”的结果。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当下舆论场的复杂与多元,以及公众对公众人物言行一致性、坚守原则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

评论列表

我想静静不是想静静而是想静静
我想静静不是想静静而是想静静 4
2025-05-05 12:12
日本人:胡桑大大滴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