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 【康复新理论】最近研究人类矩阵新版本内容,和老版本进行对比,做了一些归纳和总结,今天借这篇文章,先把宏观思路做一个分享。
身体各关节形态、功能、运动模式都不尽相同,最终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动作也十分复杂,那么有没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高概括性总结可以让我们更简单的描述某一些运动的特性?
要使运动系统变得简单,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冗余性。比如对于关节的附属运动而言——无论何种关节,都存在凹面和凸面,我们在归类总结之后,发现关节在主动活动范围内附属运动大部分遵从“凸反凹同”原则(图1)
——关节凹面固定时,关节凸面的附属运动方向和远端主运动方向相反;
——关节凸面固定时,关节凹面的附属运动方向与远端主运动方向相同,这一结论被广泛应用于关节松动术中。
👉那么除此之外,运动系统还有什么具有广适性的结论?
根据《人类矩阵》的理论,人体所有动作都可被归纳总结为两个活动:
· 扩张:增加空间
· 压缩:减少空间
以肘关节屈曲为例:屈肘时,肘关节前侧被压缩,空间减少,肘关节后方扩张,空间增加。两个事件同时发生,肘关节产生屈曲动作。
当然,所有的动作都包含一定的旋转元素,因此,扩张和压缩也包含旋转:
· 扩张:外旋
· 压缩:内旋
例如:肩关节前侧压缩,肱骨旋内;肩关节后关节囊压缩,肩关节相对前侧扩张,肱骨外旋(相对关节囊后侧旋内)。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空间和控制增加的空间来调整改善动作和功能。
⚠️【我们深受流体特征的影响】
1.流体特征——为了更好解释动作产生的效果,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对动作进行分解。
我们知道,人体70%以上由水组成,因此我们在运动时势必伴随着体内液体的流动,简单来说,液体会向着施加压力的反方向流动,即在人体产生动作时,液体会由向心收缩一侧向着离心收缩的一侧流动。
举例:屈肘时,肱二头肌向心收缩,肱三头肌离心收缩,关节囊内组织由前侧向后侧移动,此时我们所说的“液体” ,对应的就是关节囊内结构。
⚠️【动作受限的本质及改善思路】
那么动作受限是如何产生的呢?
👉本质上就是当液体没有足够的空间流动时,动作就会受限。
依然以屈曲状态下的肘关节举例:屈肘时,肱二头肌向心收缩,肱三头肌离心收缩,但是如果此时肱二头肌过度向心收缩,“液体”就无法顺利流向肱二头肌对应的前侧,此时肘关节的伸展就会受限。
因此,正常状态下某一关节有更多的向心或离心偏向,那么动作的受限就潜在形成了。
当然也有两种极端情况,依然用肘关节举例:如果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呈现更多的向心偏向(前后同时高张力),那么“液体”无法朝向任何方向流动,此时会造成关节活动度不足;
同理,如果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呈现更多的离心偏向(前后松弛),那么关节活动度就会过大。
👉了解动作受限的本质后,我们再聊聊——如何改善这类受限?
其实本质上就是改善液体流动的空间,原则上大致为:
1.动作受限:扩张受限部位;
2.活动度过大:缩小总体空间;
3.活动度不足:扩展总体空间。
那么为了能更好让“液体”流动起来,我们需要好好利用身体最大的腔体活动——呼吸。人体几乎所有动作都会与呼吸相关,如果无法正确呼吸,身体活动能力势必会下降。
这里提一点:人体管道,简单来说其实腹侧腔(躯干)就如同一个用以呼吸的管道,管道中的“液体”就是空气和内脏,而腹侧腔的形状会影响这些“液体”的流动方式,从而影响四肢的活动偏向。
例如,当这个管道后下侧扩张受限(骨盆前倾),髋关节外旋受限,这也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以上就是《人类矩阵》新版本中对于基础概念细节的进一步更新,之后更多的实际调整也是以人体管道中不同位置的扩张和压缩,影响对应“液体”的流动的空间,从而针对性调整四肢和躯干的活动受限问题。
今天讲的这期内容比较干货,但也是很多康复手法的基础,后面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在视频和你们详细讲讲[思考][思考]#健闻登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