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 【康复新知识——宽窄肋角】之前我们讲呼吸模式,提到在人类矩阵中胸骨下角的概念,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结构差异,判断其呼吸时身体的代偿模式,由此制定适合不同人群的康复训练方案。
近期由于该理念的持续更新,作者对胸骨下角的测量细节和宽窄肋角的判定,有了更全面准确的改进,今天的文章将和大家逐一分享。
【胸骨下角的测量】
我们对胸骨下角的定义是:顶点为剑突,两边为肋骨内侧沿的夹角。(图示1两红线夹角即为胸骨下角)
定义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测量时康复师可能也会"较为随意":
——如果测量时双手过度靠近肋弓内上侧,测量结果可能人人都是窄肋角;
——如果双手过度靠近肋弓外下侧,测量结果可能人人都是宽肋角。
因此我们对肋骨下角的测量细节进行完善:
——双手旋内,双侧大拇指放于剑突下方、卡在肋弓内侧切线处,此时双侧大拇指所成夹角更接近于真实的肋骨角(图2)
【宽窄肋角的判定】
之前我们在判定宽窄肋角时比较单一认为(图3):
胸骨下角<90°为窄肋角;
胸骨下角>90°为宽肋角。
这个判定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问题的,但对于胸骨下角在90°左右、或者对自己测量结果拿不准的康复师,我们需要借助其他标准辅助判定。
👉1.呼吸模式
亚洲人种中窄肋角居多,除了胸骨下角偏向小于90°之外,其胸腔的呼吸模式更偏向于:吸气时肋骨向左右两边打开,呼气时关上(对应作者的形容类似于“电梯门”),对应胸廓的呼吸动力学即是窄肋角更偏向于桶柄运动(图4)
对于宽肋角而言,两侧肋骨已经足够扩张,其胸腔的呼吸模式更偏向于:吸气时胸骨带着胸廓向上抬高,呼气下降(对应作者的形容类似“卷帘门”),对应胸廓的呼吸动力学即是宽肋角更偏向于泵柄运动(图5)
于是,我们在实际测量胸骨下角的时候,除了测量实际角度数据,还需要在测量时双手扶住肋弓,让受试者做几个平静的呼吸,通过观察双手打开或抬起的方向,感受其呼吸模式,从而辅助判断受试者的宽窄肋角状态。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关注呼吸模式时,受试者的呼吸需要是平静且缓慢的,过度呼吸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测试者扶住肋弓的手也需要是不加主观意念且放松的,过度的拇指或大鱼际发力都可能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2.身材偏向
对于不同肋角的个体,其外在表现除了角度和呼吸模式外,身材也会有特定的偏向,因此对于以上通过角度和呼吸模式都不好判断的人,我们还可以辅助身材特征进行判断。
宽窄肋角的本质是人体管道粗细的表现,对于宽肋角来说,躯干横截面相对较大,左右径和前后径大比例更大,身材看上去更加魁梧,相应地,面相相对更加宽大;
相反对于窄肋角的人,躯干横截面相对较小,左右径和前后径的比例较小,身材看上去更加细长,相应地,面相相对也更瘦长。
Q:不同判定模式出现交叉时如何取舍?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于“胸骨下角大于90°”同时呼吸模式偏向“桶柄运动”、或观察呼吸模式时,“桶柄运动和泵柄运动同时存在”的情况:
此时我们不能盲目遵从单一判定方式,结合不同观察方法,找出受试者更多偏向的结果,综合判定才能让后续的训练更准确。
注:近期我们和人类矩阵作者Zac交流较多,国内很多之前的版本在逐步同步更新,后续我们会跟进为大家分享,感兴趣的读者保持关注[思考][思考]#健闻登顶计划##呼吸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