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高考选拔都是按总分择优录取,清北学子无不是每门学科都非常优异。不少专家质疑这种选拔方式。从学习目标看,学生不仅看重优势学科,更看重弱势学科,必然使优势学科得不到更好发展。从学习效率看,劣势学科耗去的时间多,效率低下,却不能不苦学。从学习效果看,优势学科发展得更好,却受到劣势学科的牵制。
几十年高考是不是高端人才缺乏?是不是证明这种选拔方式遏制天才成长?当初钱钟书数学考零分却被清华录取,要是用这种制度选拔,他能读清华吗?同时,调查清北学子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天分方向,选择的专业与天分对口的并不多。
全面发展不等于每科都优秀,天才不等于就没有全面发展。这两个概念都被误解,全面发展指为发展特长提供各方面的素质,比如,身体素质美学素质等,对任何专才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天才要得到充分发展,必须依靠其他方面的素质,比如,道德素质和个性素质等。
真要培养天才,高考就必须选拔天才,从而指引教育培养兴趣特长,引导学生探索天分。X+2就是这种选拔方式。X指特长学科,2指基础学科的语数。在录取原则上,X是主要依据,语数两科仅做参考。根据大学不同,基础学科可以分别划个控制线,过线即可,凭X分数录取。
这种改革产生两大积极影响,一是特长学科得到充分发展,天赋教育受到极大重视;二是高考压力大大降低,彻底改变高考六大学科的内卷压力,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也不复杂,大力发展天赋,培养特长,天才就脱颖而出,怎么会像以往那样,到大学毕业绝大多数学生还根本不知道天赋在哪儿。寻找、发现和培养天才,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西方教育说的个性教育。
现在家长就让孩子从小尝试多种文艺体育活动,但没有寻找天分的目标,也就没有什么结果。只有极少孩子在过级考试中发生真趣味,进而确定人生发展的方向。
这种选拔制度就为孩子从小学习指明追求方向——寻找并发展天分。到小学毕业,孩子就有了天分的大致方向;到了中学,就是发展天分的黄金时期,尝试种种创新实践,让天才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中学阶段,如果学生有了天分方向的创新成果,大学就可直接录取,比如,艺术创作、科技发明等。
事实上,只要足够勤奋,中学阶段是天才初露的关键时期,尽管极难有伟大成就,却已发出天才的耀眼信号。
创新实践教育就生根开花,孩子就有真正的快乐学习,创新就成为每个孩子的梦想。就算同样辛苦,可孩子一定享受到追求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同时,因为有两个基础学科要高考,孩子还必须学习基础知识。此外,还有各科的学业水平考试。
这就彻底打破刷题内卷的学习模式,开辟创新实践的广阔天地。回首发现,高考在狭窄的技能上较劲,埋没天才,实在是走的弯路。
这不过是本人的一孔之见,来自一线教师的憧憬而已。